憑借優勢巨大的市場潛力、豐富的人才資源、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已成為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集聚的熱土。雖然全球經濟不景氣,但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的熱情不減反增。專家指出,這種趨勢反映出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并未減弱,中國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以及宏觀政策穩定性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日前,一家世界著名化工企業在上海建立了新的研究中心,并將與中國一所知名高校在科研資源共享、開展聯合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有數據顯示,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新建研發中心或者將原有的研發中心移師中國。截至今年7月,僅上海一個城市就累計已吸引了超過300多家外資研發中心落戶。此外,在北京、天津等智力密集區,廣州等東部沿海地區以及長沙、武漢、成都、重慶等中國中西部地區也都吸引了眾多外資研發中心競相落地。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本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優勢巨大的市場潛力、豐富的人才資源、穩定的社會環境等因素,是外資企業來華設立研發中心最為看中的。
梅新育說:“第一,有些研發中心是專門面向中國市場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經濟大國中增長最快的市場,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可以面向中國的消費者和需求者開展研發,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打開市場。第二,中國在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配套產業方面擁有優勢,2010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大國,目前中國每年畢業的理工科畢業生人數世界最多,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比西方國家低很多。”
據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外資企業在中國研發中心的使命從“為中國創新”進一步升級到“創新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以飛利浦為例,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不僅致力于開發適合中國本土客戶需求的產品,而且還有多項研發面向全球市場應用。目前,飛利浦在中國已有12個研發中心,每年的研發投入超過1億歐元。不久前,德國博世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在湖南省長沙市投資設立新技術研發中心,針對全球及本土市場進行研發創新;全球石油巨頭荷蘭皇家殼牌集團也在今年7月宣布,把全球氣化業務部、全球非常規氣與煤層氣中心從荷蘭搬到北京,并將在上海設立全球潤滑油技術中心。
此前有人認為,隨著其他一些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減弱。梅新育表示,這種說法不能成立。他說,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到一些東南亞國家,但中國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以及宏觀政策穩定性等方面還具有明顯的優勢。
梅新育表示:“盡管中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訂單轉移到人力資源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但這種情況不足以影響中國產業和出口全局,因為這些國家貿易規模太小。而更新興和高端的產業,中國更也表現了明顯優勢,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一半,在電信設備和工程機械等高技術產業,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名列前茅。另外一方面,人力成本上升這也意味著我們員工收入的增長,只要得到了公平分配,收入增長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目的。”
梅新育說,今后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將逐步放寬,外商投資會越來越多,但外商投資增長速度將落后于中國對外投資的增長。而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相比,其競爭優勢會越來越不明顯,這使得他們要在中國應用更多的先進技術才能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