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來,我國精細化工產業發展迅速,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精細化工生產大國。據相關數據統計,2006~2011年,我國精細化工行業總產值從1萬億元增長到近3萬億元,增長了近2倍。而精細化工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我國精細化工原料及中間體行業的進步,特別是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和染料中間體等都得到了迅猛發展。
據全國精細化工原料及中間體行業協作組理事長揭玉斌介紹,由于醫藥中間體不受專利保護限制,其市場和應用前景普遍看好,而且全球化的產業轉移也推動了我國原料藥和中間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06~2011年,我國醫藥原料藥和中間體行業產值由1283億元增長到3082億元左右,年均增長率達到19%;原料藥及中間體企業達到5000家;企業逐步向園區化發展,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臺州化學原料藥產業園區等;中間體企業也由單純的國有企業發展轉變成了國有、民營、外資三分天下的局面。
除了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和染料中間體行業在近幾年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據悉,截至2011年底,我國規模以上的化學農藥生產企業有774家,可生產300多種原藥;已生產的農藥中間體品種達800多種,產量近300萬噸。我國農藥工業已建立起從原藥生產、中間體配套到制劑加工在內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伴隨著我國染料大國地位的形成,染料中間體行業也發展迅速。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可生產的染料品種約有2000個,常年生產的染料有800多個品種,中間體產量約為60萬噸。此外,由于我國染料中間體的質量良好、價格低廉,已在歐美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產品出口到世界上約30個國家和地區。從品種上看,我國每年出口染料中間體近160種。其中以苯系及萘系品種居多,分別占50%和26%;蒽醌及雜環系中間體則分別約占14%和10%。從出口量看,我國每年染料中間體的出口量超過10萬噸,其中量最大的是苯系中間體。然而,記者采訪了解到,我國的精細化工中間體行業在近幾年雖然規模在擴大,整體盈利水平卻呈下降趨勢。
揭玉斌告訴記者:“隨著上游化工原料價格波動和醫藥價格政策對下游醫藥企業產品價格的影響,我國醫藥中間體的平均毛利率整體走低,由2002年的14%下降到2011年的11%左右,特別是對于那些老百姓常用藥品,生產企業比較多、供應充足、企業競相壓價等因素也是致使醫藥中間體行業利潤率下滑的重要原因;在農藥中間體行業,利潤水平雖然整體較高,但2008年以后也一直呈穩中有降趨勢,基本維持在13%左右;我國染料中間體行業則受當前經濟環境的影響,行業毛利率從2010年的12.8%下降到2011年的11.2%。”
記者在對農藥中間體和醫藥中間體企業的采訪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河北宏遠化工有限公司是國內重要的醫藥中間體生產基地之一,主要生產左旋對羥基苯甘氨酸鄧鉀鹽和左旋對羥基苯甘氨酸鄧鉀鹽醫藥中間體。該公司市場部經理陳志新告訴記者:“近年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醫藥行業出口增速放緩。這導致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需求不足,部分企業效益下降。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利潤率較去年同比下降了10%。”
蘇州雅本化學公司市場部經理龍澤也告訴記者:“農藥中間體企業的生產原料主要是基礎化學原料,企業的議價能力比較低。我們企業部分產品采用了委托加工的方式。此外受人工成本及水電費上升、國內外經濟環境不好等因素影響,我們公司農藥中間體盈利能力出現了比較大的下滑,毛利率由去年的42%下滑到31%,下降了11個百分點。”
去年發布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南》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精細和專用化學品率將提高到45%以上,進入精細化工大國與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