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參觀監測儀器
昨日上午,由大學生、白領組成的東快“市民記者團”,走進福州市區PM2.5紫陽監測站,觀看PM2.5監測全過程。站內逛一圈下來,不少“市民記者”感慨,空氣質量監測流程比高考還要嚴。
上午10時許,福州市環境監測站高級工程師余華也來到紫陽監測站,為大伙現場講解站內奧秘。
“這個好像一門‘大炮’,還是不銹鋼的。”大學生小沈對站內的一個裝置很感興趣。
“這就是長光程接收儀,發射器設在對面200米外的樓頂。”余華介紹,“發射器發射出疝氣光束,給這邊的接收儀,憑借不同的污染因子對光束有不同的吸收作用,就能測算出身邊空氣污染物的濃度。”
別看這些裝備都露天放置,但對周邊環境要求也很嚴格。“不能抽煙、不能在此處生火或是做飯,這些行為都有可能干擾它們對周邊空氣質量檢測。”余華表示。
除此之外,本報此前報道過的“空氣自動站”等監測站場地內的不少裝備都引起大伙圍觀。
市民有備而來專家解答忙不過來
在參觀之余,有備而來的“市民記者團”成員們,還準備了一大堆問題向專家求解。監測數據是否會與感受脫節?
“目前的監測點位所監測數據,是否會存在與市民感受脫節?”大學生小張問。余華表示,目前僅東部新城、五四北的郊區空氣質量與監測數據稍有差異,但極其細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監測點過于集中在市區,還不夠全面。目前新區的選址工作正在進行中。
市民自測PM2.5不科學
經商人士許先生表示,自己曾使用一種便攜監測工具自測過PM2.5,他希望專家能對市民自發監測準確度有個合理的認定。
對此,余華說,民間有很多類似手機的便攜監測設備,多用光譜對PM2.5進行監測,從市民此類做法可見他們對生活環境的關注。但由于便攜監測工具使用具有即時性、局部片面性,所以測出來的數據不具代表性。“一般不建議市民這么做。”藍天白云下空氣未必好
市民張先生說,“對于普通市民來說,空氣好不好,基本靠眼看鼻子聞,路上車多就會感覺灰塵撲面,鼻子干澀。那么PM2.5作為新國標中的一項,能否會被市民感觀所察覺?”
對此,余華的解釋是“幾乎不可能”。PM2.5粒徑非肉眼能完全辨認,就算藍天白云也不一定就說明空氣質量好,PM2.5是否超標還是需要專業儀器監測。“一旦市民可以用視覺、嗅覺感知福州PM2.5濃度時,空氣質量早已嚴重超標。”
為擴大監測范圍,福州計劃在金山、五四北及東部新城等區域增設PM2.5監測子站。目前倉山城門、福州二十九中這兩個市級監測點已經進入試運行。昨日,福州市環保局通過本報邀請市民,為新區監測點位推薦“落腳點”。監測站無輻射,無噪音,不會干擾市民正常生活。但在推薦時,市民應考慮推薦點位四周不能有明顯的遮擋,且位置不能太偏僻,以便合理反映周邊半徑四五公里以內的空氣質量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