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對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是個神奇的玩意兒,在他們看來,網絡似乎無所不能:從網上,什么信息都能知道,什么東西都能買到,不僅是實物,連服務都能買到。于是,有人開始關注起“網絡問診”,不用花錢,只要加個QQ,聊幾句,就能把病看了,醫生還能告訴你吃什么藥,怎么保養,真是省時又省錢。
可是,家住河西的鄭先生最近卻遭遇了麻煩事,他也在網上找了個“醫生”,想治治自己的鼻炎。可是,花費千元買回來的儀器竟是個“三無”產品,而且沒幾天就壞了。病沒治好,卻花了上千元“冤枉錢”,鄭先生后悔不已。
“網上問診”省錢又省時?
鄭先生多年來一直患有慢性鼻炎,平時鼻子一直“吭哧吭哧”不通氣,飽受折磨。一個月前,聽朋友說最近“網上問診”很方便,而且人氣很旺,當即登錄該網站,通過加QQ號聊天的方式,和坐診的醫生聊起自己慢性鼻炎久治不愈的痛苦。
了解鄭先生的病情后,網上的坐診醫生建議鄭先生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起居,盡量不要受涼患感冒,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這些話聽得鄭先生心里暖暖的,“沒想到網上的醫生還這么細致啊!”
在宣傳了一些有關鼻炎的治療和保健知識后,網上坐診醫生話鋒一轉,向陳先生推薦了一種“微型鼻炎治療儀”,聲稱該產品使用的是德國技術,使用便捷無副作用,并且恰逢產品推廣階段,可享受優惠價,“僅售”一千元,“這個儀器是真的好,已經有好多患者告訴我,他們用了之后鼻炎好多了,有的甚至已經基本不復發了!”
陳先生心動之下,遂向指定賬戶匯出一千元予以購買。
很快,這個“微型鼻炎治療儀”寄來了,鄭先生打開一看,里面除了儀器,只有一本使用說明書,連具體的廠家都沒有。使用一個月后,鄭先生發現其實際效果并不明顯,與網上坐診醫生所宣傳的功能相去甚遠。
更郁悶的是,在使用過程中,鄭先生發現所購買的治療儀裝電池的開關盒出現失靈,一會兒通電、一會兒又不通電,治療儀成了“搖擺儀”,無法正常使用。根據說明書上的一個聯系電話,鄭先生試圖與廠家取得聯系,但是一打,發現竟然是個空號!
不要輕信網上的建議
采訪中發現,眼下,在身體出現不適后通過上網求治、根據“網上醫生”的介紹購藥服用的患者不在少數;同時,還有一些網民在網站上憑個人經驗發帖支招,供患者參考選擇。 網友“天天天天”發帖表示,前兩天她發現女兒咳嗽久治不愈,就在一家網絡問診平臺輸入“小孩干咳”等關鍵詞,對方說是孩子有“肺熱”,建議服用一些中成藥。未料,根據問診結果使用相關藥品三天后,女兒干咳癥狀并無緩解;再度咨詢“網上醫生”換藥治療,沒想到還是不見效。這下,“天天天天”不敢怠慢,趕緊帶孩子到醫院就診,經輸液消炎后,病情才得到好轉。在帖子中,“天天天天”表示,再也不敢到網上去問診了。
對此,醫生表示,眼下在網站開設“網上診療”的,大多是一些私營醫院,而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的醫生資質資歷,也無從驗證。于是,一些“坐診醫生”打著“網上診療”招牌,誘使患者購買一些指定的藥物和藥械,實際上充當了“托兒”,從中牟取私利。“身體真有什么不舒服,最好還是到醫院來看病,不要輕信網上醫生推薦的藥或儀器。”
筆尖該好好管管網絡問診了!
“網絡問診”為何吸引不少人參與?究其原因,主要是患者走捷徑心理作祟。到醫院看病必須掛號候診,有時還要排隊,一等就是半天;而網上就診省時免費,一步到位,確實具有一定便捷性。同時,一些患者對患有的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隱私性疾病諱疾忌醫,不好意思到醫院掛號問診,而在網上就少了這些擔憂。此外,還有一些患者迷信于網絡問診所提供的秘方,希望通過這一渠道治好頑疾。
毋庸置疑,正規的網絡問診,確實能方便患者,同時還能向大眾普及一些醫療衛生常識。但是,通過網絡平臺隔空問診,對患者病情和體征的描述,與事實常有出入,極易出現誤診耽誤治療,帶來后續大麻煩。撇開小毛小病不談,對于一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疾患,記者不建議患者通過網絡問診這種方式來求醫,因為風險實在太大。你想,古人還講究“望聞問切”,難道今人就真的能隔空治病?這不符合科學。
在這里,我們建議,網絡問診要予以規范,對涉嫌宣傳、銷售偽劣藥品的網站,職能部門有必要嚴肅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