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能源部(DOE)下屬的研究機構發布報告稱,出口液化天然氣(LNG)對美國經濟來說利大于弊,“符合美國的經濟利益”,出口天然氣帶來的收益將彌補因天然氣價格低迷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損失。該報告一發布便“激起千層浪”,陶氏化學等化工企業立即表示,出口天然氣將使美國化學工業失去目前的成本優勢,將降低美國產業競爭力。
DOE的這份報告本應于今年3月公布,但之后被推遲到夏天,最后在年底報告才得以出爐。這份“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報告,也是美國官方對LNG出口的一次明確表態。由此,業界普遍推測,美國解除天然氣出口禁令已經為期不遠。
民主黨議員愛德華·馬凱表示,LNG出口將導致美國眾多制造業,如鋼鐵、塑料、化肥等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而成本增加將導致企業被迫將工廠轉移到國外,將進一步沖擊美國嚴峻的就業形勢。如果美國開始大量出口LNG,勢必將拉高本土LNG價格,那么美國享受的“全球LNG最低價”優勢將不復存在,出口過多LNG會使本土生產商失去競爭優勢。
由于頁巖氣革命帶來的廉價原料,美國化工業正在迎來一個資本投資熱潮。目前宣布將利用廉價天然氣作原料建設的乙烯項目有10多個,總計乙烯產能近1000萬噸/年,投資額高達900億美元。據粗略統計,計劃或正在新建、擴建乙烯項目的公司包括西湖化學、陶氏化學、英力士、利安德巴塞爾、殼牌、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工、沙索、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臺塑集團、巴西國家化學公司等。另外,由于看重美國天然氣成本優勢,化肥巨頭CF工業公司等宣布新上或重啟氮肥項目,北美地區最近宣布的新氮肥項目就有8~10個之多。
這些項目規劃的根基都是廉價的天然氣。因此陶氏化學首席執行官利偉誠是堅定的LNG出口反對者。他認為,美國只有將這些廉價能源充分利用起來,才能給美國經濟帶來更多利益。
陶氏化學負責能源與氣候變化的副總裁喬治·比爾茨(George Biltz)稱該報告“莫名其妙”,并存在嚴重缺陷。比爾茨批評說,這份報告將直接傷害化工生產商的戰略決策,包括美國國內和國外的化工生產商。如果美國能源部旨在推動美國天然氣不受限制地進入出口市場,將威脅到新一輪的美國乙烯建設繁榮。因為石化生產商擔心,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將與全球能源價格拉平,從而使美國化學工業失去目前的成本優勢。
比爾茨指出,能源部的報告存在嚴重誤導,對美國制造業的天然氣消費量數據也不客觀,使用的數據已經過時。因為美國天然氣不僅是能源、化工原料,還用于發電,并且用于發電的部分已經占到天然氣消費的40%。此外,該報告還忽略了制造業創造的附加值,因為制造業消費的等量天然氣對GDP的貢獻是天然氣出口價值的5~20倍。
比爾茨表示,陶氏并不是完全反對出口天然氣,但考慮到存在不確定性,LNG出口應緩慢進行,使政策制定者可以徹底了解其帶來的影響并保護國家的利益。所以,美國在天然氣出口問題上必須要謹慎,應充分保持現有的競爭優勢及數以百萬計的新增就業機會。此前,比爾茨曾表示,美國的天然氣出口量如只占總產量的5%,則是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