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個上市的危險化學品期貨品種——甲醇期貨,正面臨一個煩惱:除了貿易商參與較積極,對產業上下游企業來說,參與度還有待提高。
11月26日至28日,中國證券報記者隨鄭州商品交易所赴西北地區調研時發現,內蒙古鄂爾多斯及陜西榆林一帶甲醇主要生產企業對期貨工具認識不足,與華東和華南地區相比,尚處在一種“坐著不動筷子”狀態。
甲醇期貨東南熱西北冷
寒冬來襲,草原枯敗。取暖需求日漸旺盛,西北地區“羊煤土氣”優勢凸顯,內蒙古及陜北一帶高速公路上,整列的運煤車、甲醇罐車成了冬日里的一道風景線。
富煤、貧油、少氣,六個字概括了中國能源結構。為了深挖資源附加值,把煤制成甲醇、烯烴、二甲醚等產品的煤化工產業如火如荼。
資料顯示,中國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產國和消費國。2011年中國甲醇生產企業295家,總產能約4650萬噸,產量2627萬噸,進口量573.2萬噸。
為了完善中國能源化工期貨品種體系,擴大中國對全球甲醇定價的影響力,甲醇期貨于去年10月28日在鄭商所掛牌上市。
本報記者此次西北地區甲醇調研第一站是位于鄂爾多斯的內蒙古遠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賈栓表示,西北地區參與甲醇期貨有一定局限性,企業經營理念較為傳統,真正懂期貨的人很少;離銷區的運輸半徑過大導致交割不便。
據鄭商所統計,自2011年10月上市至2012年9月底,參與甲醇期貨交易的法人客戶數(不含開戶但未交易法人客戶)從85戶增加至315戶,以月均12.65%的速度增加。鄭商所甲醇期貨負責人沈凱欣說,市場對甲醇期貨認可度逐步提高。總體而言,華東、華南等主要甲醇進口地區產業客戶參與較積極,西北等甲醇主產區參與度仍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