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推出對紡織工業將產生五項利好
2012-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紡織工業 利好 十二五規劃
工信部于近日發布《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此次規劃結合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東北老工業振興戰略等一系列地方產業政策,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要發展成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綠色環保、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實現紡織工業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規劃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形勢和下一階段要求做了深入的剖析,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重心,并就行業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創新技術、品牌建設和節能減排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十二五”規劃的推出對紡織工業將產生五項利好:
紡織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地位有望進一步得到強化
紡織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最早實現國際化競爭的行業之一,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10年,全國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765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8.2%;吸納就業人數1148萬人,年均增長2.1%;實現營業收入46510億元,年均增長19.2%;利潤總額2875億元,年均增長27.7%。化纖、沙、布、呢絨、絲織品和麻紡織品、服裝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紡織品及服裝占全球貿易額的比重超過30%。以上數據表明,我國紡織工業不僅保持了規模和效益的雙增長,而且成為拉動消費、推動投資和進出口額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之一。我們認為,推動紡織工業在“十二五”期間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的因素依然離不開消費、投資和進出口貿易。從消費角度看,內需將是推動紡織服裝發展最主要的支點。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大量新進城市居民的改善性服裝需求與原有城市居民的享受性消費需求將構成紡織產業最主要的發展動力。從投資角度看,隨著國際紡織產業格局的進一步調整,發達國家具有的先進研發和制造技術將進一步向新興國家轉移,加之國內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大批先進生產設備的投入和先進研發技術的運用不僅將促進企業生產規模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優勢,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紡織企業克服生產成本壓力、提升經營效益創造了有利條件和機遇。從進出口角度看,歐美經濟危機雖然對紡織服裝出口短期產生不利影響,但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始終保持良好態勢,而從長期來看,一旦國際經濟形勢出現好轉,歐美消費需求也將會出現集中釋放,國際需求的變化將有利于引導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多元化市場的拓展以規避單一市場風險;同時,通過吸收和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及消費理念,有助于本土紡織企業開拓創新,推動行業實現新一輪發展。
繼續推進產業區域布局調整,推動中西部產業共同升級
我國紡織工業普遍存在著“東強西弱”的特點,雖然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西部企業的扶植力度,但總體上,東西部協調發展的局面仍未形成。相比“十一五”規劃時提出的“鼓勵沿海紡織企業到中西部地區投資”,“十二五”規劃則強調了引導紡織產業有序轉移,形成東中西部跨區域產業鏈的上下游以及價值鏈各環節相協調的區域布局。規劃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中西部地區紡織工業總產值占全國額度比重要達到28%;中部地區在繼續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將重點發展棉紡、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麻紡和絲綢產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較為完整的紡織制造業體系;西部地區將繼續發揮資源和民族文化等優勢,除積極提升棉紡、毛紡、絲綢等生產規模外,也要適度向產業鏈下游延伸,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同時,此次規劃首次提及東北地區紡織工業的發展方向,明確指出東北地區要利用特色原料資源、產業基礎和富余勞動力,積極培植亞麻等品種,并由此形成亞麻、碳纖維等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特色加工業,以實現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進一步復興。我們認為,“十二五”規劃對全國紡織工業布局的調整相比“十一五”時期而言,涵蓋區域更加全面,調整方向更加明確,調控力度幅度更大。相比東部地區企業自發的產業轉移,國家的主動引導將使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實現更快、更穩健的可持續性發展。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