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揚子石化烯烴廠和華東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的乙烯廢鍋下部結構優化與國產化研制項目獲重大突破,解決了乙烯廢鍋運行中的泄漏難題,提升了大型乙烯裂解裝置的設計制造水平。該項目已申請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隨著國內乙烯裝置規模的不斷擴大,乙烯裝置的關鍵設備乙烯裂解爐、廢熱鍋爐(簡稱廢鍋)的規模也隨之擴大。裂解爐及廢鍋系統的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成為制約乙烯生產的一大關鍵因素。但長期以來,受先天設計、工程施工、運行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大型乙烯企業的廢鍋經常存在泄漏等安全隱患,使裝置不能滿負荷運行,甚至被迫停車檢修,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和運行風險。
揚子石化新區乙烯裝置有30臺SL-Ⅱ大型裂解爐廢鍋。為了解決廢鍋的泄漏難題,2009年5月,揚子石化烯烴廠聯合華東理工大學開始了科研攻關。攻關小組最終優化了新型分布器結構,提高了乙烯進料的均勻性,減少了結焦現象,延長了清焦周期。他們對廢鍋的封頭結構和封頭密封面形式進行改良,解決了廢鍋封頭泄漏及高溫裂解氣分布不均等問題,消除了安全隱患。同時,實現了廢鍋重要部件的國產化,簡化了廢鍋的維修更換程序,節省了維修時間和維修費用,并迫使國外公司降低了廢鍋部件的報價。
目前,該技術已在揚子石化大型乙烯裂解爐廢鍋上應用,并有望在中石化全面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