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是指含碳量高于90%的無機高分子纖維,一般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等材料中,構成具有強度高、模量高、重量輕、抗疲勞、耐腐蝕等一系列優異性能的新型復合材料。
通常,高標準的醫用設備非常注重所用原材料的質量、衛生性、可靠性和精度,而由碳纖維材料制成的醫療器材具有比重輕、穩定性高、強度大及抗斷裂的特性。
例如,碳纖維材料可用于X射線臺面、臂架和頭部固定器等由特殊承載泡沫制成的夾層結構組件中。使用此類組件的患者支持器可以承受高達1200kg的負荷,而普通的支持器則只能承受400kg的負荷。
目前碳纖維產業已被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然而,在當前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擴大市場規模的關鍵時期,我國碳纖維產業的發展卻面臨重重障礙。
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段小華分析,國外碳纖維原絲生產企業的前期大量研發投入已在全球市場銷售中獲取巨額回報,進入產品升級換代時期之后,將即將淘汰的規格產品以低價賣給中國,達到遏制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的目的,這是我國碳纖維產業面臨的問題之一。
目前,全球碳纖維市場的95%已被國外大型企業所占據。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碳纖維產業尚處于“幼稚期”。國產原絲生產企業不超過6家,而且沒有一家已形成規模。90%的原絲還需要進口,而且國內生產的碳纖維也多集中于通用、基礎和低檔次品種上。
段小華認為,基于中國現有的研制水平,碳纖維生產成本至少為200元/kg,而日本公司的碳纖維市場銷售價為160~170元/kg,前不久,土耳其企業在短期內生產出的碳纖維更以110元/kg的售價拋向中國市場,對國內企業沖擊很大。
“國外企業針對中國市場特點采取這種低價競銷的方式,將迫使國內下游的碳纖維制品企業繼續大量進口,這讓國內技術水平本來就不高的原絲生產企業更難以在市場發育中獲得技術學習機會。”段小華說。
另外,在良好的市場預期下,國內碳纖維企業還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復投資的現象。僅大連興科碳纖維有限公司就分別在大連、包頭、三河、保定建設了4個年產萬噸的碳纖維基地。除了民營企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化工、中國鋼鐵、中國建材、中國恒天、首鋼國際等大型國企也都以“大手筆”介入。這些企業投資形成的產能大大超過實際需求,也將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
段小華表示,碳纖維產業涉及的產業鏈較長,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應形成一定的合理分工。但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情況下,碳纖維生產企業之間出于市場競爭需要,相互封閉尤為嚴重,這進一步延緩了產業技術升級進程。
“目前,大量企業在產品階段投入巨資擴大生產規模,而一些基礎性研究較為缺乏,如增強碳纖維強度的油劑產品在國內沒人研發。” 段小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