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日前報道的《檢測機構:九成新居室內污染超標——“聚焦室內環境質量”》一文,引起市民廣泛關注。記者追蹤采訪發現,隨著人們對室內環境質量越來越重視,檢測和治理室內環境污染的市場“蛋糕”也越來越大。不少廠商趁機大玩噱頭,推出五花八門的治理室內污染產品。還有一些機構既檢測又治理,扮演著“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從中漁利。
室內治污產品尚無統一認定標準
記者在卡子門一帶隨機探訪百安居多家家居賣場看到,各種治理室內環境污染的產品五花八門,包括活性木炭、活性竹炭、除味噴霧劑等,外包裝上都宣稱具有清除甲醛、苯、TVOC(總揮發性有機物質)、甲苯、二甲苯等污染物的功能,售價每套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在淘寶網上搜索“治理室內污染”產品,一下子則能找到1500多種相關產品。
南京市質檢院化工氣體檢驗部技術工程師伊紀峰介紹,目前市場上的治理室內環境污染的產品,依其作用原理大致多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封閉法,即密封釋放污染物的材料表面,封閉釋放污染物的縫隙;二是吸附法,微孔材料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這種結構往往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利用其吸附能力來吸附污染成分;三是化學降解法,利用化學反應來降解有害物質;四是低溫等離子凈化技術。
“雖然從原理上講,這類產品都應該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到底怎么樣,很難判斷。”伊紀峰表示,目前這類治理室內污染的產品還沒有完備的國家標準體系,缺乏統一的認證。而且,這些產品絕大多數都不在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單元中,不需要申領生產許可證,沒有準入門檻。
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在廠商爭搶室內治污市場“蛋糕”的同時,一些私營檢測機構和裝修公司也扮演起“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從中漁利。這些企業往往打著低價或免費檢測的幌子招攬生意,一旦檢測結果表明污染超標嚴重,消費者出于健康安全考慮,只得再花錢接受治理。
“按照嚴格規定,檢測機構是不允許既檢測又治理的。”伊紀峰說,南京目前從事室內環境檢測的機構較多,質監、環保、建工、衛生防疫部門均有相應的檢測部門,另外還有許多私人實驗室、部分裝潢公司與治理檢構也從事此類檢測工作,但如果既檢測又治理的話,其獨立性、公正性與數據準確性難免令人生疑。
伊紀峰提醒消費者,具有專業資質的正規室內環境檢測機構,需要具備質監部門頒發的實驗室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合格證書(CMA)、實驗室資質認定驗收證書(CAL)、實驗室CNAS認可證書等資質。消費者應選擇資質齊全、公正性、權威性、獨立性強的檢測機構進行室內環境檢測,以確保可以獲得準確數據,真實反映自家室內環境狀況。
最好的辦法還是簡裝、多通風
既然治理效果難以判斷,那消費者究竟應該如何預防、治理室內環境污染呢?
伊紀峰提醒消費者,最重要的應該是從裝修源頭抓起,在家庭裝修過程中選擇環保性能好的裝飾材料、家具、油漆、涂料等,重視實用性,簡約化裝修,輕裝修,重裝飾。其次,在居住生活過程中,要加強室內通風換氣的次數,對于室內環境中的絕大多數污染物質,在通風條件下其濃度會有明顯下降。另外,注意使用安全、環保的空氣凈化手段,如選擇一些綠色植物、在污染源附近擺放活性炭吸附劑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改善室內環境污染狀況。對于那些新裝修好的房子,最好是經過一個夏天充分揮發后再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