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向何處發力最給力?紹興和蕭山的紡織企業都在追問,山東、江蘇、廣東等地的紡織企業也在頻頻發問,與直接的政策資金支持相比,打通融資渠道、合理稅負結構的措施會不會更有利于企業發展?“行業的承兌匯票政策讓企業苦不堪言,融資利息高達20%到40%。銀行利率那么高,大大超出企業的利潤率,企業完全在給銀行打工。”還有小微企業反映,國家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政策并未真正落地,因而享受不到,一部分中型企業則成了夾心層,大型企業與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都沾不上。
這些問題,不僅紡織企業,實體經濟中許多企業也不得不面對。紡織工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勞動力成本上升從根本上說,依舊是符合供求規律的市場行為,但棉花價格大幅波動和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確實是受到了相關體制機制的影響和制約。
不少企業感慨,創新的環境格外重要。做品牌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和心血太大,一旦開始就如同兩只腳踏進了泥潭拔不出來,往往是“飯燒到一半,柴火已經用盡”,在中小企業眾多的紡織業內,有能力做自主品牌并做大做強的畢竟是少數。品牌的誕生并非企業個體行為,期待品牌給力,尚需構建完整的指導方略和扶植體系。
夯實根基再言轉型
發展環境和市場秩序的外因很重要,但強筋壯骨、夯實基礎的內因更重要
難字當頭,紡織企業深感寒意陣陣。但在調研中,不少紡織企業留給記者的印象是忐忑卻不顯慌亂,憂慮但不失信心。他們說,發展環境和市場秩序的外因很重要,但強筋壯骨、夯實基礎的內因更重要。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不少企業沒有退卻和消沉,而是選擇逆勢而上,繼續突破創新。比如,山東紡織工業協會為企業推廣3D服裝立體設計系統,亞光家紡建立了一流物流體系,陽信龍福在再生聚酯纖維領域異軍突起,海斯堡出口轉內銷成功轉型,浙江宏發將在聚合生產線的基礎上實施錦綸紡絲的技改項目……此外,備受關注的產業用紡織品繼續保持了迅猛發展,正成為行業的新增長點。
技術投入繼續跟進,產業和產品結構積極調整,品牌朝著“叫得響、擦得亮”的目標打造,創新在如今的紡織企業眼里已不是當年等等看看的猶豫之舉,而是關乎企業生死的必然選擇。
要在引導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提供足夠的信息來推動行業的轉型升級,要實現轉型升級,實現紡織業從大到強的轉變,需要政府、行業跟企業共同的努力。
談及行業發展的著力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認為,除了品牌貢獻和科技貢獻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可持續發展,即資源、環境和人才,“這幾個方面是要作為戰略基點來全力推進的,多方合力才能真正推動紡織業由大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