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需求”能否打開視野疆域? 資源新秩序
一個企業的路徑選擇,都是由它的經歷和經驗決定的。特別是那些原本不熟悉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往往都是在經過了一段痛苦的蛻變之后,才有了對現行規則的通融。這并不是無奈地被動接受,而是成熟地主動適應。因產業用紡織品的特殊屬性,有人把這種在市場中歷練的智慧稱之為“中間產品的中間狀態”。
纖科工業(珠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黃念基至今記得企業最初進入中國的一段經歷:某工程項目需要10000米符合國際標準的土工材料,可是僅僅采購了1000米符合標準的纖科產品,其余9000米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其他品牌。雖然他們能夠理解這是對方出于成本的考慮,但被人家當了“幌子”的感覺總歸是不太舒服。
“在國外做生意,有了訂單來往,才可能成為朋友。在中國是反過來的,要先交朋友,才有生意可做。”1992年就來中國內地發展的黃念基深諳這一規律,并在他幾年前進入珠海纖科時將其極好地運用到企業本土公關當中。尤其是在結識了行業協會這樣一個“神奇”的組織之后,他們更是越來越體會到選擇路徑的重要性。
此次作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來參加“三屆二次理事會”,是他們在去年11月剛剛結識行業協會后的首次深度參與。之所以這么快就和協會打得火熱,的確緣于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企業已經不止一次地受惠于行業協會的人脈資源。其中被他們津津樂道的就是正在廣東當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認定。
無獨有偶。此番獲得“2011年度中國非織造布行業競爭力10強”稱號的普杰無紡布(中國)有限公司也是連任的協會副會長單位。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圈子里各式各樣的組織不少,但“國字頭”協會的資源優勢仍然是無法取代的。
對于外資企業來講,因為政策限制項目申報一般不太容易成功,技術論壇也少有特別具體的指導意義,甚至連標準討論也是被邀請來作為起草單位,表面上看似乎對協會資源的依賴性乏善可陳,更多是“被需要”,但是同行交流的平臺被他們視為珍寶。
同行間的交流通常有三種境界:其一,真正獲得訂單的那種交流少之又少;其二,通過交流驗證自己對市場的預判是普遍心態;其三,通過了解政策支持方向而明確投資意向屬于最高段位,資金實力雄厚的外企往往能夠采取并購的辦法迅速做大。
協會的資源價值,被聰明的企業充分利用,被更聰明的企業深度開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