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在我國目前對新能源汽車重點技術“抓手”的規劃中,對電機、電控、電池三大部分比較重視,然而在車身輕量化方面尚無大的突破,這急需引起各方注意,并盡早統籌規劃。
車身輕量化對于傳統內燃機汽車節約能源、減少廢氣排放十分重要。資料顯示,若整車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車輛每減重10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可減少約5克/公里。
記者曾經在2004年參觀柏林一家頂級豪華車的展廳。展廳負責人指著一輛當時價格上百萬歐元的豪車車門告訴記者,僅每個黃銅質地的車門把手就有1.5公斤重,車內的空調出風口也是沉重的純金屬件。無疑,沉重的車門把手會帶來厚重的關門聲和穩重的質感,但是也會使車重上升、油耗增加。
以當時的眼光看,這種不計車重、油耗帶來的豪華玩的就是“范兒”。然而,在汽車業越來越注重節能減排的今天和未來,這種“沉重的范兒”已經越來越不適合消費者理性的需求和各國日益嚴苛的排放法規。
前不久,在慕尼黑參觀寶馬蘭茨胡特工廠。蘭茨胡特工廠作為電動交通和輕質車身結構的技術支持中心,在寶馬集團生產網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工廠的碳纖維強化塑料(CFRP)車間從事材料、工藝開發以及高科技超輕碳纖維強化塑料材料的制造。
實際上,碳纖維強化塑料在汽車零部件生產方面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大約10年前。但是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僅僅在傳統內燃機高性能車的車頂等部位使用。而隨著電動汽車對車身輕量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平衡增加的幾百公斤電池包的重量,碳纖維強化塑料逐漸有了從不起眼的配角變成主角的可能。它在整個車身上的使用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內燃機汽車對鋼板和鎂、鋁等輕質金屬的依賴。
展望未來的電動汽車時代,碳纖維車身技術不僅僅是一個小范圍應用的材料,更是一種重要的車身輕量化的前瞻技術,也是將影響到未來汽車設計的前沿技術,將為車身材料的進化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下一步,需要觀察其在量產后應用中的表現以及維修成本等,而其價格伴隨產量擴大帶來的攤薄效應到底有多大,將影響到這項前瞻技術的普及速度。
目前,國內一些自主品牌企業已經認識到車身輕量化課題的重要性。例如,奇瑞汽車已經聯合德國拜耳材料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聯手創建了汽車輕量化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發前沿材料技術。下一步,還應當充分發揮國內研究機構、汽車協會等的作用,在車身輕量化技術研發、應用方面加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