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在邵正中教授的帶領下大膽試驗發現,蠶絲與蜘蛛絲在成絲機理和各層次的結構等方面是一致的。理論上來講,兩者的力學性能應比較接近,但由于蠶在成繭過程中的“8”字型吐絲行為,導致蠶繭絲的轉折處會存在較多 “薄弱點”,容易折斷,顯得比蜘蛛絲脆弱許多。在改變制絲方式(“按”住蠶的頭,以一定速度勻速拉出蠶絲,而非直接采用蠶繭絲)后,再進行兩者的力學性能測試,結果顯示,“拉”出的蠶絲力學性能不弱于蜘蛛絲。這一發現打破了國際學界“要人工仿制蜘蛛絲這類‘超級纖維’,首先需要大量制備類蜘蛛絲蛋白”的普遍定式思維,相關論文2002年發表于《自然》,贏得廣泛關注。
在對蠶絲蛋白全新認識的基礎上,課題組還通過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尋找到了一種特殊方法,利用相應的紡絲設備,在實驗室中紡制出了 “超級蠶絲”,以實踐證明只需調控并優化制備工藝,量大價廉的蠶絲蛋白本身也有可能成為性能媲美蜘蛛絲的“超級纖維”。
目前,團隊正與華山醫院、中山醫院、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等合作,共同研究絲蛋白等對于提高生物醫藥用材料各種性能的可行性。他們發現在氣管支架、疝氣補片、子宮吊帶上采用絲蛋白進行改性后,能明顯改善其生物相容性,減少組織粘連的同時能促進細胞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