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工作人員調整PM2.5監測設備(1月7日攝)
“PM2.5被寫進《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全國將開展細顆粒物監測”的消息,像一針網絡清新劑注入各大論壇。廣大網民在擊節叫好的同時,關于它的細節追問似乎才剛剛開始:采購PM2.5監測儀器的龐大“市場蛋糕”由誰享用?監測設備用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區域聯防聯治會否成為PM2.5“寫”上藍天的掣肘?對此,“中國網事”記者采訪了兩會代表委員和會外專家。
采購巨額PM2.5監測設備:進口還是國產?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2日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內要建設近1500多個PM2.5監測點位,前期投入將超過20億元。對此,“爐頭舌”等網民發問:“20億元的市場訂單誰來搶?” “國產廠商的PM2.5監測儀器質量咋樣?”“究竟進口還是國產?”甚至不少網民建議:“一定得買進口的。”
“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國的圓,有些國外儀器并不好使。”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說,“國外監測儀器各有缺陷,方法評價也需時間,難以在短期內得出一致結果。截至目前,尚無一種儀器能準確無誤地測定PM2.5濃度。
北京市環保局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監測設備采購標準。“北京擬向美國購置相關儀器,初步預算約為4000萬元。”
據一些從事環保工作的代表委員介紹,目前國際比較有名的PM2.5監測設備廠商主要有美國TFS(賽默飛世爾公司)、法國ESA(蘇氏環境公司)等。國內廠商分布在京、冀、鄂、皖等地。“目前來看,非國產PM2.5監測設備的市場占有率超過70%。”
“PM2.5監測主要有‘稱重法’‘β射線法’‘光散射法’,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但不能全盤照搬。”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說,監測方法不同、儀器不同都會造成數據相當大的差異。“在觀測、分析和治理技術等方面,政府應多加扶持,考慮民族儀器制造業的發展,讓PM2.5監測和治理逐漸使用本土技術。”
區域聯防聯治:切實可行還是紙上談兵?
在一些高校的BBS論壇上,不少熱愛環保的學生發帖稱:“僅僅監測PM2.5能治本么?再先進的儀器也改變不了塵土飛揚,關鍵得看如何治理!”
包景嶺代表對此深表認同:“大氣污染是一個區域概念,拿京津冀來說,一個氣候條件控制下,肯定會互相影響。如果不實行區域聯防聯治,再怎么監測空氣質量也白搭。”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環保局原局長陳萬志說,以北京為例,當前城市燃煤總量約2600萬噸,根據減排目標,2015年要控制在1500萬噸以內,北京在降,但周邊燃煤卻在升。
“PM2.5粒徑小、傳播遠,周邊傳輸對大城市PM2.5的貢獻率最高。”從事水泥生產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裴春亮舉例說,津、冀地區聚集了大量水泥、鋼鐵、煉油、石化等高污染產業,區域燃煤總量一年超過3.5億噸,對北京的影響約占PM2.5來源的24.5%。
在“土木在線”等環保論壇上,網民普遍認為,要解決PM2.5背后的空氣質量問題,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中央環保部門做好‘頂層設計’,讓這些區域的專家、院士、環保部門、基層治理工作者們平等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梳理、統籌考慮,制定出全局的解決方案,才能實現統一的區域環保目標。”包景嶺說。
PM2.5新國標:與世界“高軌”相接有多難?
吳曉青2日表示,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污染物控制項目實現了與國際接軌,但僅僅與世界“低軌”相接。新國標實施后,我國將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達不到空氣質量的要求。
“青山依舊在”等網民說:“中國的PM2.5里到底有些啥成分?”“對人體傷害程度有多高?”“與世界‘高軌’相接到底有多難?”
“這些問題仍待確定。只有分析清楚具體污染成分、分布等,監測和治理才會更有成效。”陳萬志說,中國與美國的PM2.5情況并不相同,美國制定其PM2.5標準消耗10年時間,而我國的標準沿用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最寬泛值。“究竟科學與否,應讓科學院、大學等環保系統之外的第三方繼續觀測、分析研究,從人體健康的角度確定合理的基準值。”
“就目前看,想和世界‘高軌’相接,難度相當大。”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于建華說,以北京為例,自1998年至今,已先后關停搬遷首鋼、北京焦化廠、北京化工廠等200多家重污染企業。“該上的污染防控措施都上了,繼續加大措施的空間變小,也就意味著明顯改善的難度更大。”
對此,不少網民表示寬容和理解。“FUSS鉛”在中國環保網論壇中發帖稱,在全國開展PM2.5監測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環境保護需要循序漸進,PM2.5寫進“國標”,最終要“寫”上藍天。
“其實早在10年前,一些科研機構就已開始監測PM2.5,大體了解其濃度變化趨勢。”包景嶺建議,當前的關鍵,既非糾結于某一監測數據,亦非重金引進海外高級監測儀器,而應全力深入進行“成分研究”,特別是找到PM2.5內到底附著哪些有毒有害物質,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源頭消減。
鐘南山:建議今年就在全國展開PM2.5監測
“大氣污染沒有省界、市界,監測不應等到污染了才去做,建議今年就在全國展開PM2.5監測,防治則可以先行在重點區域進行。”全國人大代表、呼吸道疾病專家鐘南山院士5日在分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鐘南山認為,PM2.5的監測和防治是兩回事。如果沒有全國的監測,沒有多部門協作控制污染,那么大氣污染防治、提高空氣質量只能是一句空話。“監測并不是很難的事,為什么不全部一起監測公布呢?是不是要等到污染重了再監測、再公布?”鐘南山說。
對于PM2.5防治,鐘南山認為需要全國協調解決,而不是一個區域一個城市能夠解決的。因此,他建議從國家層面對優化產業結構、汽車尾氣治理和優化能源結構作出硬性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