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規劃》提出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任務是什么?
《規劃》提出的指導思想是: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主攻方向,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化纖產業,大力推進高性能纖維、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促進廢舊纖維制品回收利用,推動行業節能減排、環境友好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加強產業鏈協調發展與國際化合作,全面提高化纖工業的綜合競爭力。
《規劃》提出了四個具體發展目標:
一是行業增長目標。規模以上化纖企業產量達到4100萬噸,年均增長5.8%;化纖加工量達到3900萬噸,年均增長5.5%;化纖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累計提高6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達到7500億元,年均增長8.7%。
二是結構優化目標。化纖原料自給率達到70%,累計提高11個百分點;化纖差別化率達到60%,累計提高14個百分點;高檔面料及制品原料自給率達到85%,累計提高15個百分點;高性能纖維總產能達到16萬噸,年均增長23.8%。
三是技術進步目標。企業研發投入比例由1%提高到1.5%;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新產品產值比重達到20%。
四是可持續發展目標。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5%;萬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規劃》還首次提出了化纖產品循環利用的目標,2015年廢舊聚酯產品、化纖面料服裝等回收利用規模達到700萬噸。
《規劃》緊緊圍繞“加快轉變化纖工業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提出了七項主要任務:一是大力促進常規產品優質化,提升產品附加值。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產自動化控制水平,加快發展高仿真、功能性、多功能復合等差別化纖維。
二是努力提升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水平。建設產學研用創新平臺,組織實施專項工程,加速實現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產業化。
三是有力推進生物質纖維及其原料的開發。充分利用農作物廢棄物和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資源等,開發新型生物質纖維材料,實現產業化生產。
四是積極推動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強行業“低碳經濟”的技術經濟研究,加快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裝備的產業化研發和推廣,加快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積極推動行業資源循環利用。
五是加快提高重點技術與裝備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加強集成創新,提高公司研發能力和工程化建設能力,著重加快差別化纖維、高新技術纖維等的核心技術、配套裝備和關鍵部件的產業化攻關開發。
六是轉變行業發展方式,創新企業發展模式。推動重組整合,促進集約化經營,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優勢企業向上下游整合;強化企業基礎管理,著力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
七是繼續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東部地區著重加強研發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結合當地資源,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發展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和發展化纖特色產業集群。
同時,《規劃》以專欄形式進一步強調了加快發展差別化纖維、促進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推進生物質纖維及其原料產業化、推動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以及加快化纖重大技術與裝備的開發和應用等重點發展領域。
4、為完成落實各項目標任務,《規劃》提出哪些政策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對現有財稅、金融、產業、貿易政策的梳理和修訂,重在抓好落實;推動產、學、研、用結合,解決當前制約行業發展的一些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及其重大裝備、關鍵設備;加快原料建設,提高原料保障能力;理順產業鏈關稅關系,利用好期貨市場,防止壟斷和低價傾銷,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理順標準管理體制,支持標準化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國際化纖標準工作組召集人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及時反映企業訴求,加強行業自律,應對貿易摩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導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