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紡織入世效應拉動下,氨綸的市場需求迅速增加,產能、產量雙雙快速增長,到2009年底,氨綸企業已發展到30多家,總產能接近34萬噸,占世界總產能比例已超過60%。
國內產能增長以干法紡絲為主,到2008年底,中國氨綸產能已經占到全球產能的60%左右,近兩年比例還在繼續提高。中國干法氨綸54.1%的產能集中在浙江,其次是江蘇、廣東和山東,分別占到17.1%、11.0%和7.7%。上述4省合計產能已占全國干法產能的近90%。同時,單個干法企業的生產規模快速擴大,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年產1萬噸以上企業數從2005年的5家增加到2009年的15家,年產2萬噸以上企業數從2005年的0家增加到2009年的4家。2009年單個企業(干法)的年產能達到1.12萬噸,比2005年提高了近1倍。
近幾年,我國氨綸行業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是日產10~12噸連續聚合高速紡絲干法氨綸國產化工程技術裝備開發成功,并大量推廣使用。與目前國內大多數干法氨綸工藝相比,紡絲速度提高60%~80%,溶劑消耗降低約2/3,綜合能耗降低約1/2,是我國干法氨綸生產技術和工程的重大突破,到2009年已有7條生產線投產運行,合計年產能2.5萬噸左右。
二是連續聚合比例有所提高,紡絲速度明顯提高。我國氨綸工業起步于日本東洋紡、日清紡工藝,在2005年以前,國內的連續聚合工藝主要是英威達、曉星等外資公司采用。以后,隨著連續聚合國產化技術裝備的突破,已有許多內資企業采用連續聚合工藝。到2009年,國內氨綸連續聚合產能已達到15.29萬噸,占到45%。
同時,氨綸紡絲速度也得到不斷提升。到2009年紡速大致計算提升在80~100m/min左右,綜合不同紡絲技術的基礎紡速不同,折算氨綸行業紡速的提升情況(按提升100m/min計算),近3年氨綸行業整體紡速的提升在15%~20%。
三是產品品種結構優化,細旦化趨勢明顯。隨著氨綸行業的逐漸發展,對規格需求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細旦規格20D、30D比例明顯提升,到2009年分別提高到28.5%和11.15%,分別比2005年提高了18.9和4.45個百分點。同時40D及70D以上的比例都有較大程度下降。
2007年至今,20D和30D產品產量迅速增加,占比例增幅明顯較快,2009年兩者比例之和已近40%,幾乎可以與主流的40D規格比例相媲美。
隨著中國氨綸工業的快速發展,氨綸生產成本快速下降,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產品出口市場逐漸壯大,2005年以后出現快速增長態勢。而且中國氨綸對全球氨綸市場也越來越有定價權。2006年出口量增加更為明顯,年度出口量約占國內氨綸總產量的10%~15%左右。2007年氨綸出口量達到一個高峰,達到近3萬噸。但受到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氨綸出口出現大的波動,出口量略有萎縮,這一趨勢延續至2009年一季度。隨著各國經濟刺激政策發揮作用,2009年二季度氨綸出口形勢開始好轉,恢復至正常的水平3000噸/月左右。
目前,氨綸海外市場除了個別高端品牌仍保持生產,很大一部分產能已經處于閑置狀態。據初步統計海外市場的正常需求能夠支撐國內氨綸出口量在3000~4000噸左右的水平。
2001~2004年,隨著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氨綸進口數量快速增長,對國內企業運行和產業發展影響較大。在2005年氨綸反傾銷終裁后,進口有了明顯的萎縮,2006年進口大幅下降40.7%。隨后幾年基本保持在1.5萬~1.7萬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