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北京隆重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萍即髸迹芍锌圃汉戏饰镔|科學研究院作為依托單位建設的“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正式授牌成立,同時由中科院安徽光機所所長劉文清研究員負責完成的“大氣痕量氣體柱濃度及其廓線在線監測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2011年環境保護科技獎一等獎。會議由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主持,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
第二次全國環?萍即髸䲡h現場
“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的正式授牌,標志著環保部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正式落戶合肥。該重點實驗室于2007年開始建設,2011年10月通過環保部組織的重點實驗室驗收。其針對國家環境保護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瞄準世界環境監測技術制高點,以解決我國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成份、環境應急事故等需要的關鍵技術和系統技術問題為目標,促使我國先進環境監測技術水平的提高,并積極發展解決我國先進環境監測技術應用示范中的理論、方法和標準。
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授牌儀式
劉文清研究員負責完成的獲獎項目“大氣痕量氣體柱濃度及其廓線在線監測技術與應用”,實現了對大氣痕量污染氣體的柱濃度與垂直分布探測,對于區域大氣污染的時空分布以及傳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的復雜性、區域性和綜合性,近地面有限指標的監測,遠不能滿足大氣污染機制和輸送過程的研究需求。大氣痕量氣體柱濃度及其廓線監測提供局地污染信息,為空氣污染的形成機制和污染物的動態時空演化過程提供數據支持。“大氣痕量氣體柱濃度及其廓線在線監測技術與應用” 項目組在國家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研發出基于散射光的地基大氣痕量氣體柱濃度及其廓線在線監測系統-多軸差分吸收光譜儀(MAX-DOAS),實現了對大氣痕量污染氣體的柱濃度與垂直分布探測,對于區域大氣污染的時空分布以及傳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以來,該系統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參加大型外場實驗,驗證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在2007好運北京測試賽和2008北京奧運期間,安裝MAX-DOAS 11套,構建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痕量氣體立體觀測網絡,以日報數據支持空氣質量預報和評估;2010年上海世博和廣州市亞運期間,開展了重點污染源區污染物區域輸送監測,用科學數據評估了國家重大活動環境空氣質量保障措施效果;該系統參加第25次、26次南極科考,2010、2011年度北極黃河站科考,監測極區BrO、O3等氣體垂直柱濃度,為極地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
該項目已獲得2項發明專利,主要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擁有項目技術全部知識產權。研制的系統已經與企業合作進行批量生產,促進了我國環境監測儀器新興產業的發展。項目成果將解決我國環境監測中缺乏痕量氣體垂直柱濃度與廓線的在線連續自動監測儀器的問題,彌補和擴充了例行業務監測網絡在監測手段、監測內容和監測范圍的不足,為揭示大氣污染的形成、來源和輸送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獲獎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