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至4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所長張建春率領由所領導、研究室主任和科研骨干組成的考察團,對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上海大學、江蘇圣歐公司、江蘇多威公司等單位進行考察。在相互交流和充分協商的基礎上,軍地雙方在一系列項目上達成共識,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及項目合作協議,共同在科技創新、技術應用、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紡織行業在今年遇到許多不確定因素,總體形勢并不樂觀。其一,外銷不振,使企業進入純拿訂單、返單難的時代,且中國紡織品出口被要求“擺脫廉價形象”。其二,國內市場需要擴大內需,而企業則要面對通脹壓力,成本上漲和資金匱乏等不利因素,這就導致企業很難沿著技術階梯爬升。換句話說,行業與企業的轉型難以實現無縫對接,新興產業和商業模式的出現需要產業結構的衍生和升級,但這需要時間和機會。
重要的是目標明確
上海大學教授周哲瑋在與總后科研人員交流后指出,我國高校科研人員在科研實踐中存在著憑興趣做課題,研究周期長的傾向,其原因在于項目的工程目標不明確。如果像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那樣有明確的工程目標、技術指標和時間要求,可以促動大學的創新潛力,促進科研工作效率。
張建春認為,圍繞工程化目標進行基礎理論研究是高校的長項,也是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與高校合作的內在動力。軍地科研合作能促進對科研工作進行類似“工效”的評判和管理,因為只有制定實現產業化的目標,才能同時滿足市場需求、生產規模、質量標準和技術進步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
舉例來說,我國碳纖維生產能力達萬噸,但是真正達到T700標準的寥寥無幾,大量T200/T300標準的碳纖維市場在哪里?目前大家都在做自行車、釣魚竿、三腳架、高爾夫球桿,而這些需求每年耗材不過千噸左右。另外,從碳纖維的生產來看,只有連續化的生產才能使產品質量穩定,開開停停的現狀不僅影響產品檔次,也增加了生產成本,產品出路的狹窄更是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野戰炊事帳篷的單個重量為120千克,需要4個人同時操作才能移動和拆裝。如果利用碳纖維材料,僅骨架部分就可以減輕30千克以上,若組裝箱體改用碳纖維材料,篷布部分采用輕質功能材料,那么,一個野戰炊事帳篷的總重量可以控制在70千克以內,僅需要2個人就能拆裝移動,這對于提高部隊的作戰能力及提高機動性都意義重大。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項目合作方先要共同完成降低成本、提高纖維質量的工作。
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
此次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與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上海大學都對碳纖維項目進行了技術交流,并相互承諾進行戰略合作。記者就為什么要同時與多家單位就一類項目進行合作請教了張建春。
張建春表示,第一,三家單位在碳纖維研究方面淵源深厚;第二,三個單位在碳纖維研究方面各有擅長,例如,上海大學在高端碳碳復合材料方面、上海紡科院在異型碳碳復合材料方面、東華大學在低成本碳纖維生產上方面各自具備優勢;第三,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關注的是實際應用,不僅有明確的戰術指標,還有明確的時間表,只有集國內優秀人才和一流成果于一體才能實現目標。
目前很少有紡織企業就一個項目同時與多個大學合作,這客觀造成承擔項目的科研人員沒有競爭壓力。當然,與多家合作可能在初期費用較高,但最終總成本不會增加很多。而從獲得的效益,節約的時間來看,合作方都能實現最大的 收益。
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主管科研的副所長司亞強認為,科研工作的最大風險是沒有競爭機制。科研成果是用數據來說話的,好的方案往往是競爭對手的優勢互補形成的,正確理解和處理競爭與合作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內容。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面向全軍的軍需被裝上的應用研究,深感人力資源的不足,因此實行與地方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勢在必行。
資源整合搭建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