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本兩條途徑
對于碳纖維工程中提出的低成本化和高端創新示范的目標,李克健指出,低成本是提升碳纖維競爭力和應用推廣的關鍵。目前12K的碳纖維產品,國外產品的售價在150~220元/千克,國內以此價格出售難有利潤可言,甚至賠本。
對此他給出了兩條降低成本的建議,一是提高生產效率,同等規模的生產線,我國每小時產量僅為國外的1/3。同樣的投入,產出差別卻很大,售價自然難降低。二是探索原材料多元化。目前我國商業化的碳纖維生產原料幾乎都是聚丙烯腈基(PAN),其原料丙烯腈屬于危化產品,成本比較高。未來可以在瀝青基、黏膠基和木質素基等方面加大開發,通過原料多元化來降低成本,目前已有一些企業涉足該領域。
此外,降低能耗也非常關鍵,目前生產1噸碳纖維耗電高達3萬~4萬千瓦時,國外的能耗數據尚不明確,但是這方面應該有潛力可挖。
產品開發著眼高端
李克健強調:“碳纖維開發必須要著眼高端,目前高端玻璃纖維的綜合性能已經接近T300級碳纖維,日本已經開始淘汰T300,我們再在低端產品上耗費精力沒有意義。而且碳纖維下游應用領域,很多工藝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如風力葉片、電纜芯、建筑補強等,應用要求起點比較高,這也促使我們只能往高處走。”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碳纖維攻關一直備受各方關注,但成效卻并不明顯。目前我國碳纖維生產企業有30多家,大部分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并不過關;規劃產能高達7萬~8萬噸/年,實際產量卻僅有2000噸左右,大部分尚達不到T300水平,不能滿足高技術產品要求,故銷路不暢,每年還要進口約6000~7000噸。
為避免重蹈覆轍,李克健呼吁:“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在政府指導下有序進行。國家提出的碳纖維發展方向非常正確,但要避免企業投政府所好而盲目上項目。希望相關部門做好論證和監督工作,避免把碳纖維當成‘政績工程’、‘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