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結構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全球范圍內的混凝土材料及混凝土結構正以相當快的速度劣化,僅我國每年因耐久性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以千億元計,造成的建筑垃圾數以千億噸計,提高混凝土表面質量,刻不容緩。
嘉賓:武漢紡織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曾憲森教授
早在2005年,武漢紡織大學就在國內率先對非織造布CPFL技術進行研究,2007年1月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指導性項目中正式立項。項目以現代紡織纖維技術與工藝手段的視角,采用紡織技術手段改善混凝土表層性能,實現提高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項目成果適用于所有混凝土結構施工領域。
“大量研究表明,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失效的過程都是由結構表面向內部方向進行的。新拌混凝土澆筑后,受外界振動及膠凝物水化等物理和化學共同作用,極易在模板和混凝土表層界面形成富水層,并附著有氣泡,硬化拆模后形成蜂窩、砂眼、裂紋等表面缺陷,使混凝土表層致密度、強度和抗滲性降低。”“提高混凝土表面質量的非織造布模板襯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的帶頭人、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曾憲森為了在本質上提高混凝土的表面質量,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混凝土表觀缺陷不僅影響了建筑物外在的美感,其表層性能是混凝土及其結構的耐久性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外來介質通過混凝土表面逐步入侵到內部,進而引起整體結構的劣化,從而導致耐久性問題。曾憲森介紹,這些問題無法通過優化混凝土組成和配合比的途徑得到解決,只能通過提高混凝土表層抗滲性能的途徑解決,采用非織造布模板襯(Controlled Permeability Formworkiner,簡稱CPFL)是有效且經濟的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