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性能優異且成本較低,已逐漸成為醫療用品及器械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我國在人造器官,如心臟瓣膜、人工腎、人造皮膚等方面的高分子材料領域起步較晚,在初級的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方面投入較大。醫用高分子材料研發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巨大難題是材料的抗血栓問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究員殷敬華認為,通過化學處理、等離子體、紫外和輻照等方法對聚烯烴材料進行表面改性,是改善材料血液相容性最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在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中,多糖、蛋白質及其衍生物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低毒性,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鑒于其復雜的結構,天然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仍待進一步研究。
隨著性能的提高,醫用高分子材料應用領域也將進一步拓寬。醫用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受到高度重視,無論是作為緩釋藥物還是作為促進組織生長的骨架材料,都將得到巨大的發展。同時,復制具有人體各部天然組織的物理力學性質和生物學性質的生物醫用材料,達到高分子的生物功能化和生物智能化,是醫用高分子材料發展的重要方向。人工代用器官在材料本體及表面結構的有序化、復合化方面也將取得長足進步,以達到與生物體相似的結構和功能,其生物相容性也將明顯提高。此外,藥用高分子和醫藥包裝用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將繼續擴大。
目前,生物陶瓷已成為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重要材料,包括強度高、耐磨性好的氧化鋁、氧化鋯、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磷酸鈣陶瓷以及碳素材料等,主要用于人體骨骼—肌肉系統的修復和替換,也用于心血管系統的修復以及藥物運達和緩釋載體,并在骨科、牙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心血管外科、眼外科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我國生物陶瓷材料科研水平近年來突飛猛進,但是生產水平卻依然不高。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產業技術分析中心的專家表示,我國生物陶瓷產業企業需要加強與國外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企業需要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產學研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
生物醫用金屬材料是發展較早又很有發展前途的一類材料。如鈦合金的耐熱性、強度、塑性、韌性、成型性、可焊性、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均較好,作為人體植入物的用量逐年增加。鎂及鎂合金作為一類新型醫用材料也已闖入市場。我國鎂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鎂合金具有質輕、耐用、減震、可回收性強等諸多優點。但由于其耐腐蝕性差以及人體環境的復雜性,要將其應用于人體還需進一步研究。
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需要人工關節50萬套/年、血管支架120萬個/年,眼內人工晶體100萬個/年,醫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醫用金屬等材料需求將大幅增加,可降解塑料需要聚乳酸(PLA)等5萬噸/年、淀粉塑料10萬噸/年。
專家認為,生物醫用材料要積極開展聚乳酸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加快實現產業化,推進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綠色化學品產業發展,同時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學穩定性,大力發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醫用高端材料和產品,推動醫療器械基礎材料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