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塘西塑料市場,只見一條長街的兩旁,全部都是塑料商品店,但是街上卻少有人往來,甚至個別店里都看不到店員的身影。原來,這里的塑料市場已有十幾年的歷史,大部分客戶直接由店家代為發貨,根本無需到現場。
據悉,塘西塑料市場年銷售額近3億元,是浙南地區較大的塑料市場,已完成二產到三產的轉型,市場中全是從事塑料貿易的商戶。而在十年前,這里卻是集收購廢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塑料市場。
曾經收產銷一條龍
十幾年前,塘西塑料市場就已經很紅火了,當時全國范圍內從事塑料行業的人不多,所以各色廢料從外地運回,價格很便宜。“除了運費,1噸材料只要兩三百元。”村主任姜玉燕介紹道。
將廢料運回后,村民就會將廢料倒到河里,然后將聚丙烯、聚乙烯等10來種上浮的材料挑出,當做生產原料。“上浮的材料粘性好,可以拉絲,然后織成編織袋。而下沉的材料往往就浪費掉了,弄得河里都是廢塑料,偶爾會讓其他人拉過去制瓦做磚。”姜玉燕說。
然而,有創新精神的塘西人并沒有讓下沉的塑料埋沒太久,通過不斷的研究,他們終于發現了這些材料的用途,并將之加工成單品價值較高的塑料,比如ABS、聚碳、尼龍等,像現在電腦、家電、插頭上用的塑料全都是用下沉的材料制成的。
二產向三產轉型
塘西塑料市場成形早,規模較大,許多地區的商戶慕名而來,生意非常紅火。當時村里有20多臺塑料機在生產,日產量約50噸,隨產隨銷。但塑料生產在給塘西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不少的弊端:高能耗、高污染、高人工。因為耗電量大,許多村民便亂拉電線,帶來許多安全隱患。與此同時,塘西村的環境也日益變差,污水遍地,空氣中彌漫著塑料加溫后散發出的臭味。
隨著人工費及各種成本的上漲,生產塑料的企業負擔越來越大。為了減輕負擔,也為了保護塘西的環境,塑料生產企業紛紛外遷,大部分遷到了我國塑料用量最大的西北部,漸漸地本地只剩下塑料銷售店。“現在村里的空氣好多了!”村民紛紛感嘆。
銷售店現在以銷售正料為主,邊角料為輔。“實際上,正料的單價雖然很高,但價格透明,銷售利潤比邊角料要稍低,不過正料有助于提升市場的整體檔次。”姜玉燕說。
塑料市場全國有名
近年來,塘西在原有塑料市場的基礎上,又開發了一個新的塑料市場,兩個市場比鄰而居,相輔相成。姜玉燕說,現在的塑料市場是浙南較大的塑料市場,全國各地的商家都會來這里進貨,市場年銷售額近3億元,塘西約三分之二的人都在靠塑料吃飯。
徐先生一家在塘西新的塑料市場開了一家塑料批發店,專門批發各種尼龍、ABS和聚碳等產品。這家店開業才一年多,但是已有一批固定客源,“這條街現在看上去比較冷清,因為老顧客的貨都是我們直接打包托運過去,只有在年初的時候,才會有部分顧客來選貨,那時這條街才會熱鬧些。”徐先生介紹。
來自鳳瀆村的陳先生的店就在不遠處,開店有七八年了。“店里的主打產品,都是自己廠生產的,現在塑料的利潤比較低,1噸不同檔次的正料ABS,價格在1.8萬元至2.5萬元間,而利潤僅200多元。自己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不少顧客會有顏色或其他方面的特殊要求,自己生產也容易滿足。”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