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化纖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低于“十一五”期間12%的年均增速。這種增速的放緩意味著什么?
端小平:《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化纖產量4100萬噸,年均增長5.8%;化纖加工量3900萬噸,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76%,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w總量目標的提出主要是考慮了與《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纖維加工量5150萬噸、年均增長4.5%、年均增加值增速8%的目標相協調,以保證紡織工業增長對化纖的需求,同時又考慮化纖工業發展要與紡織工業發展、市場需求、資源保障和環境容量等相協調。
增速的放緩是化纖行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體現。雖然“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發展的大趨勢不會發生明顯改變,化纖產品應用領域還在不斷拓展,特別是在棉花、毛、絲、麻等天然纖維供應難有較大增長的情況下,化纖作為紡織工業最主要的原料,仍將主要承擔滿足紡織工業需求增長的任務,總量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長。但化纖工業發展的重點已轉移到質量的全面提升,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是十二五化纖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記者:《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產品結構調整的方向是普通纖維差別化發展、高檔面料的纖維自給率提高,特別要提高化纖在產業用、仿真領域的應用。是否意味著化纖更加注重其“新興戰略產業”的定位?
端小平:是的,產品結構調整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化纖差別化率、高端面料及制品的纖維自給率、產業用化纖比例、高仿真、超仿真纖維比例等都是調整結構的關鍵指標。
化纖的許多品種都與當前“國家新興戰略產業”密切相關。例如碳纖維、芳綸1414纖維等高新技術纖維都是新材料產業中的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的骨架材料;聚苯硫醚纖維、芳綸1313和聚酰亞胺纖維等都是環保產業中的高溫過濾的主要材料;再如碳纖維、玄武巖纖維都是新能源、新汽車等產業的基礎材料等等,這些品種都是“十二五”國家特別需要的,也是行業需要重點發展的。
記者:《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對于生物質纖維利用、循環可持續發展非常強調;在實際應用中,新化纖品種的推廣往往也是以“環保綠色”作為切入點。您認為化纖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持什么樣的環保理念?
端小平:《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特別強調可持續發展,并提出了許多具體發展目標。這是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化纖工業發展相適應的。盡管“十一五”期間化纖行業在節能減排和再生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面臨的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化纖工業非常集中的東部地區,生態環境的制約明顯加劇。因此,“十二五”化纖行業要始終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重點推動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再生利用和生物質纖維發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