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爭取許久的日本面料客戶終于下大單合作,這讓整個D公司頗為興奮,因為訂單產品較為高端特殊,這個訂單的利潤頗為可觀。然而,王先生沒想到的是,吃掉這個訂單利潤的竟然是出在“染整”環節。由于本地染整企業技術跟不上,D公司不得不將半成品運去日本進行后道加工。
在下游紡織服裝開始進行產品升級的同時,泉州染整業存在技術短板問題開始顯性化。尤其是化纖面料染整,功能性高端品類產品的后道加工更是成為難題。
高端產品染整難
為染整頭痛的不只D公司一家企業。早在去年秋季廣交會期間,晉江中天服裝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榮旭就提出,本地找不到配套的染整企業,使得成品企業的生產成本走高。
“以前做常規類產品的時候,基本都是在本地進行染整。現在外貿越來越難做了,為了保證利潤,我們也進行技改升級,爭取到了一些知名品牌客戶的訂單,但是高端產品訂單做的時候才發現,新問題出來了:找不到合適的配套染整企業。大多數企業技術達不到,有一些企業可以做,但質量并不穩定。不得以,只能花血本將半成品運到其他地方去做后道加工。”陳榮旭表示,該公司不少中高端訂單都是運到江浙、廣東一帶去染整。
與D公司同在一個鎮區的世興達(福建)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也開始未雨綢繆。在該公司的產業鏈拓展計劃中,染整成為其中一個環節。“拓展染整業務,主要是基于發展需求。我們的很多針織類高端產品,需要一定的染整技術,特別是后整理那塊兒,很多企業做不了。我們對自己產品技術最了解,所以想要申請環評,做自己的染整業務。”總經理洪家鑫曾透露。
染整業跟不上下游客戶需求,這種現狀在今年并沒有得到多少改善。這從染整企業的業務情況即可窺知一二。
位于深滬的L公司第一季度的訂單量同期下降30%~35%。而這家公司已經是本土較為知名的染整企業。同樣,晉江市維豐織造漂染有限公司也感覺到了訂單驟減的壓力,“現在很冷清,只有幾個小單。往年都是一過完年就要開始忙到7月份,哪里有空閑坐在這跟你們泡茶。”維豐副總經理陳加明說道。
包括上述紡織企業負責人在內的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行業形勢不好和技術匱乏使得訂單流失都是染整企業訂單減少的原因,而后者才是染整企業最應該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