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國塑料管業近十幾年能夠迅猛發展,后來居上?“是因為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在消化吸收基礎上有所創新。”在日前重慶市舉行的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會2012年年會上,北京塑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玉川旗幟鮮明地說道。他認為,發展工業用塑料管同樣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先進國家幾十年開創的技術成果和發展的經驗,有些技術可以買到的宜考慮引進,而有些技術需要靠自主創新,應盡量避免閉門造車和重復開發。
到底我國塑料管道行業哪些技術適合自主創新?該年會上發布的《中國塑料管道行業“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發展建議》(以下簡稱“十二五”建議)給出了答案。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塑料管道行業發展必須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加強品牌建設與完善標準體系,實現整個行業產量與質量發展的雙豐收。
質量提升重在“管”
“案例一:某聯排別墅,由于常年無人居住,在除夕夜PP-R(三型聚丙烯管)采暖管道爆裂導致相鄰的3戶居民均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累計申請賠付金額逾200萬元人民幣(直接經濟損失)。”
“案例二:某村鎮排污管道使用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雙壁波紋管,直徑DN500,總長不足1000米,管道使用過程中發生管道塌陷,該項目訴訟賠償金額逾200萬元人民幣(各類設計費用總和)。”
當國家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專家黃家文,以塑料管道質量案件講述塑料管道司法鑒定項目的質量啟示時,引發強烈共鳴。一些企業負責人認為,對于塑料管道行業來說,質量才是行業發展的真正“管道”。
“塑料管道產品質量直接關系到管道工程的安全與可靠運行。安全可靠是市場最重要的要求之一,隨著中國市場的逐步規范,高品質的塑料管道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力輝指出,市場上產品合格率低是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尤其是小型企業質量意識差。此外造成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的原因之一是市場不規范。工程招標中,常常出現最低價格中標、工程承包商追求低成本獲取最大利潤的現象,從而助長了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通常市場上的塑料管道產品質量差距較大,價格相差也大,因此個別骨干企業盡管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但同時也被迫向市場提供一些降低質量要求的非標準產品。
張玉川認為,盲目過度投資推動市場惡性競爭加劇,促使一些低端市場質量低劣產品泛濫。因為我國建筑開發商不需要對建筑用管道的長期質量負責,建筑用管道的買方就常把低價放首位,迫使生產企業提供低質低價的產品;因為銷售環節存在著非法促銷行為,競爭中可能出現優汰劣勝的不正常現象。如我國的聚乙烯管道因為無節制地加填料,越來越失去用戶的信任,不僅在壓力管市場被逐步擠出,近來在埋地排水管等非壓力管市場的占有量也在減小。
“目前市場上的塑料管道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除了有的生產企業采用非法手段故意造假之外,還存在市場不規范、市場監管不力的問題。”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占杰說,“十二五”期間,建議加強監督管理,規范行業市場,對產品實行推廣認證、監督檢查和進場復查,禁止假冒偽劣產品用于建設,同時規范市場行為,防止以次充好、低價銷售等不良競爭行為,促進行業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據了解,在“十二五”建議中,明確提出了行業發展的產品質量目標:生產企業應當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嚴把產品質量關。行業繼續完善產品質量的承諾制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投保產品質量責任險,使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
科技創新成發展之“道”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管道專業委員的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塑料管道產量平均年增長率超過了20%,2011年的增長率也達到了20%。根據市場變化情況,高端管材將是市場的主流,行業運行質量是更應注重的指標。
王占杰告訴記者,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在以PVC(聚氯乙烯)管道和PE(聚乙烯)管道為發展重點的基礎上,加大改性、復合以及其他新型塑料管道的研發,盡快完善管道生產和應用技術的配套技術體系,在穩步提高市政、建筑、水利等工程應用領域的前提下,積極開拓塑料管道在非開挖技術施工、舊管道修復技術以及塑料管道在礦山、石油和其他工業領域中的應用市場。
據悉,目前我國有的塑料管道原材料供求矛盾較大,尤其一些混配料存在品種、數量不足的問題,有的樹脂原材料技術性能尚不穩定,有的目前還不能國產化,部分需要依賴進口,全行業的發展受到制約。“十二五”建議針對原材料制約行業發展的現狀,提出原料行業加快塑料管道專用樹脂及混配料的研發和穩定生產,促進PE壓力管道的國產化和多樣化,開發PVC功能化樹脂、接枝改性PVC樹脂,推進大口徑排水管PP管道專用料的研發,盡快扭轉我國專用樹脂及混配料生產與供需失衡的局面。
“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完善標準體系,強化標準的執行力度,在技術、質量雙引擎的推動下,實現我國塑料管道行業‘十二五’期間的新發展。”王占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