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合作轉讓獲間接效益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建于1956年,原屬國家紡織工業部,是紡織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機構和實力較強的高新技術產業集團。
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雷同寶表示,研究院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列課題,做產業化項目,將技術或產品轉讓給企業,以間接效益來獲得利潤。研究院2011年利潤總額首次突破1億元,從總體經濟效益來說情況不錯。
該研究院與高等院校聯合,如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和北京服裝學院等,是碩士博士的試點單位。雷同寶認為,目前國內研發環境總體還行,但是完全靠國家出資研發還是不夠的,一般企業會拿出一部分錢來幫助研究院做研發。研發成果轉化的方式很多,有的是轉讓給企業,也有交與企業一起合作生產的。研究院會申請專利,主要是為了避免產品上市后發生糾紛。至于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一是要申請專利,二是要掌握核心技術。
中紡院近期的研究成果有長效防蚊聚酯纖維、蚊帳布的技術開發與產業化、低溫短流程聚酯工藝裝備和技術、聚苯硫醚(PPS)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滌綸纖維筒子染色質量控制體系研究及應用等。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 /產業化投入效果不好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于1956年建于上海,逐步形成棉、毛、麻絲和化學纖維紡織印染針織無紡織布、纖維材料等專業的綜合性紡織科研機構。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在研發模式采用的是與院校合作。合作的院校包括東華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這些院校的研究生培養基地之一。
對于研究院的資金來源,據辦公室副主任張偉介紹,不同的項目資金和項目經費是不同的,因此主要看是哪一類的項目。研究院的研發主要以技術研發為主,而研發的產品通常都是轉讓企業,或是與企業合作生產,但產量都不大。該院重視申請專利,但專利的所有權會對廠家和客戶轉讓。
張偉認為,目前研究院亟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實現產業化,很多科研單位都在為這個事情苦惱。研究院在產業化的投入上,數目都不小、有的甚至達到了上億元,但是結果都不好。科研單位如今并不景氣,所以只在特定的領域做研究。
宏大研究院 /企業投資消化能力強
宏大研究院是由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和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于2005年建成非織造產品研發試驗基地。宏大研究院在紡熔非織造布設備和工藝研究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宏大研究院是科技型企業,完全自負盈虧,經濟效益上基本上每年完成6000萬元以上的銷售收入。
宏大研究院積極與院校合作,天津工業大學、東華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相關學校都是合作對象。合作模式包括碩士、博士的共同培養,研發項目的共同開發。高級工程師安浩杰表示,研究院擁有博士后工作站,于2005年建成非織造產品研發試驗基地。目前的研究院既是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基地,也是新研發成果的展示和培訓平臺。
最近該院推出了一款宏大Ⅳ型紡熔復合非織造布聯合機,該機是在Ⅲ型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創新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紡粘、熔噴技術,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發的最新產品。宏大研究院會在研發的基礎上,量產新產品,并進行市場營銷工作,積極與需求企業接洽,進而獲得市場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