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保案”剛剛過去,哥倫比亞反傾銷調查又起。日前,哥倫比亞對中國輪胎啟動反傾銷調查。業內人士建議國內輪胎行業聯合起來,運用法律手段積極謀變,輪胎企業可以“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來應對反傾銷問題。
行業積極應對
6月22日,哥倫比亞貿易、工業及旅游部(以下稱“調查機關”)公告稱,將對進口自中國的子午線卡車及公共汽車輪胎展開反傾銷調查。本次調查的申請人為哥倫比亞的固特異公司和米其林集團旗下的ICOLLNATAS公司。
在立案公告中,調查機關使用固特異公司的輪胎作為認定正常價值的基礎,計算出輪胎的正常價值為12.68美元/千克,而中國產品的平均出口價格為2.66美元/千克,由此指控中國輪胎傾銷幅度為376.69%。
6月11日,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聯合召開了哥倫比亞卡車客車輪胎反傾銷(預警)應訴工作會議,多家涉案的國內企業參加了會議。根據企業意愿,一旦哥倫比亞對我國卡車客車輪胎進行反傾銷正式立案,國內將組織企業對本案進行行業損害抗辯。
“雖然哥倫比亞市場沒有歐美大,但是,此次反傾銷調查,涉案企業還是挺多的。現在,行業協會主要做的工作是聯合企業,做整個行業的無損害抗辯。也有一些企業在單獨應對。”中橡協公共關系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上述工作人員指出,整個抗辯過程將分兩個步驟進行,行業協會和企業同時做。如果行業無損害抗辯成功,輪胎出口企業就不存在傾銷問題;如果不成功,每個企業要單獨應訴反傾銷調查,最后承擔相應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