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國內輪胎產業盈利能力差的局面,企業要著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強品牌建設,讓更多消費者認識到國產輪胎性價比高的優勢,行業要引導企業加快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
*ST黃海巨虧7961萬元,半鋼胎生產線因搬遷全部停產;青島雙星凈利大降73%,僅剩900余萬元。近日已披露中報的這些國內輪胎業上市公司,上半年多以業績慘淡收關。與之相反,最近國際輪胎巨頭米其林、固特異卻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2012年上半年,米其林營業額為107億歐元,經營業績提高了11.1%,實現營業利潤13.2億歐元。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發布第二財政季度業績報告稱,當季該公司凈盈利接近翻番,財報顯示,當季該公司盈利9200萬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4700萬美元。
同樣的外部環境,為何國內輪胎品牌和國際輪胎品牌表現殊異?是國內輪胎品牌質量不行嗎?非也。目前我國生產制造的輪胎,45%用于出口,其中三分之一出口美國,有些輪胎產品使用壽命甚至遠超國外品牌,這說明國產輪胎的質量已經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那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分析來看,國產輪胎業績不佳的原因有四:一是國內輪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除少數企業外,絕大多數本土輪胎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研發與創新能力滯后,自主創新開發的產品較少,產品結構不盡合理,高檔產品相對較少,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
二是產業集中度較低。全國輪胎企業有500多家,行業排名前十位的企業市場占有率約30%,而國際前三名跨國企業的全球市場銷售額達到了46%。沒有集中度,就沒有定價的話語權。
三是關鍵的原材料和產品過度依賴國際市場。我國有75%的天然橡膠需要從國外進口。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滯后,輪胎產能增長過快,40%的產品需要依賴國際市場。
四是缺配套市場。由于技術水平、品牌建設、消費習慣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自主品牌輪胎很難進入轎車配套市場。目前合資企業生產的轎車占市場主流,像雪鐵龍、大眾、日產這樣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幾十年的配套采購歷史,跟他們合作的輪胎企業也都是國際知名的生產商,自主品牌輪胎企業很難滲透進這種長期的合作關系。而且轎車合資企業的外方也會在合資之初就簽訂照顧本土輪胎制造商的協議,使得自主品牌輪胎制造商長期沒有競爭的機會。
改變國內輪胎產業盈利能力差的局面,需要多方面努力。企業要著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積極發展綠色節能乘用車胎、高性能乘用車胎、航空輪胎以及高性能綠色輪胎添加劑。與此同時,要加強品牌建設,讓更多消費者認識到國產輪胎性價比高的優勢。行業要引導企業加快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著力打造自主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輪胎企業集團。政府采購則應加大對國產輪胎的支持力度,用自主品牌拉動內需,促進國內輪胎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