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企業的差別到底在哪里?最新“出爐”的進出口數據,或許可以給出一部分答案。
成本優勢不復存在
有關機構發布的最新輪胎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卡客車輪胎平均出口價格在3.55美元/千克,而去年全年平均出口價格在3.58美元/千克。在人民幣相對升值的情況下,中國卡客車輪胎出口呈現“量增價跌”態勢。
“低級的加工模式,決定了我們輪胎的低價格。國內輪胎企業生產重量不重質,就只能拼價格。”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國內輪胎企業急功近利,導致其在研發方面投入較少,技術水平上不去,價格便成為其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
“前幾年,輪胎市場賺錢,資金就大規模流入輪胎行業,中國輪胎產能月月刷新。當時的經濟狀況好,問題不大,而現在的狀況是,大家都‘苦不堪言’。”這位人士表示。
公開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中國有大大小小國內輪胎企業超過500家,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四省,僅山東省就有輪胎企業逾300家。
那么,他們的銷售狀況如何呢?
“現在出口不是很好,我們又屬于低端產品,沒什么特色,客戶都在尋求最低價格。”一位在山東東營從事輪胎外貿工作的銷售人員對輪胎世界網編輯表示,“現在很多客戶轉向朝鮮和印尼,不買我們的輪胎了,成本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這位人士還指出,當中國的人力成本和匯率都不再有優勢的時候,發展模式的轉換就變得尤為重要。
轉變加工模式是當務之急
“要轉變初級加工的生產方式,就要知道市場需求,就要在專業輪胎上下功夫,而不是簡單的生產制造。”一位橡膠行業分析師舉例說,米其林就是專注于專業輪胎的研發,包括土木工程機械、農業機械以及飛機用輪胎等,而此類輪胎可創造的利潤,遠遠高于重型車用輪胎和旅游車用輪胎。
“市場調研和市場需求,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利潤來源。”一家中型輪胎企業的負責人也表示,他們目前也在根據出口主要地區的經濟狀況、法律法規,以及當地氣候、路面特點等來開發適合的產品,“現在針對性比以前強多了,我們整體的經營思路也在轉變。”
處在轉變中的企業不止一家。
據了解,玲瓏輪胎在經歷過“貼牌生產”的初級階段后,也加大了培育自主品牌的力度,其研發的綠色環保轎車輪胎已達到歐盟標簽法C/C/2級要求,與米其林、鄧祿普相當,比現有普通級別輪胎滾動阻力降低30%以上,達到世界一流汽車廠商的配套要求。
分析人士認為,當自主研發的企業逐漸增多,產品差異化加強后,企業的利潤空間就會加大,產品競爭力也就增強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輪胎業才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