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企
中石化鎮海煉化計劃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餐飲廢油,也就是“地溝油”。采用餐飲廢油作為原料生產航空煤油在國際上已經有成功案例。2011年10月,英國湯普森航空公司的“地溝油航班”波音757客機7日從伯明翰機場起飛,首航成功;2012年6月,荷蘭皇家航空的“地溝油”航班也開始飛行。
今年7月,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與上海綠銘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同,計劃從中國購買超過1萬噸的地溝油,其中首批2000噸已經發貨。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將采用這些來自中國的地溝油變為生物質航空煤油。
盡管前景誘人,但要想用生物質航空煤油替代傳統的航空煤油仍然困難重重。首當其沖的是成本問題。中石化鎮海煉化相關人士說,“生物質航空煤油的成本是很高的。生產出來的品質幾乎要與傳統航空煤油一模一樣。這樣的話,原來的客戶如果想要改用生物航煤,就完全不存在問題。現在還在實驗階段沒問題,但是要大規模生產,成本就必須要降低!庇醒芯糠Q,目前生物質燃油的成本是傳統航油的1.5-2倍。
其次,原料來源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發展生物質航空煤油首先不能與人爭糧。中石化目前采用的是餐飲廢油,也就是地溝油。最好是一些比較穩定的大型餐飲企業,比如說麥當勞、肯德基等。這樣收集起來會比較容易。盡管是地溝油,其利益鏈條也很復雜,而這樣又會增加原料的收購成本。
據悉,目前中石化正與麥當勞商談合作協議,計劃通過麥當勞餐廳的廢棄餐飲用油生產加工生物航煤,同時中石化也在尋找其他的大型餐飲企業作為油源。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秀成說,生物質航空煤油要想發展起來,就必須要有規模,石油化工產業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在面臨成本高、原料缺等困難的情況下,生物質航空煤油實驗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商業上也能獲得成功。
但姜克雋卻很樂觀。他說,“實際上,在發展生物質航油方面,中國與歐洲國家相比是更具有優勢的。無論是地溝油還是植物種植作為原料來源,中國都比較充足。但前提是,我們要找到更好的收集地溝油的方法,同時更進一步降低成本”。
一架波音747客機從中國飛到歐洲,要排放大約30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按照歐盟現在的碳交易原則,如果一噸按照人民幣100元計算的話,這樣的航班飛行一趟就需要繳納3萬元的碳稅。
姜克雋說,相對于目前生物質航空煤油的成本來說,碳稅還顯得有些低。在姜克雋看來,未來要推廣使用生物質航空煤油至少有種方案:一種是國家補貼;另一種就是采用碳稅,或者通過航空公司直接由乘客為生物質航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