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頭一個月過了20多天,長沙有大多數時間空氣質量不達標。當地環保專家認為,PM2.5居高不下有氣候和工農業污染等原因,而監測儀器分不清“灰”與“水”也給科學測報帶來了困擾。
今年以來,古城長沙很多時候“云遮霧罩、面目模糊”。長沙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龍加洪介紹,1月1日至18日,長沙PM2.5日均值為每立方米285微克,單個站點最高值為308微克。空氣質量達標的天數僅3天,PM2.5監測結果更是超標2至3倍。專家分析認為,長沙南高北低的“簸箕狀”地形、異常強大的“逆溫”現象和人類活動帶來的各種污染,都導致PM2.5居高不下。技術人員發現,剛啟動的PM2.5測報,所使用的儀器設備不能有效分離固體顆粒物和霧滴。由于分不清“灰”和“水”,只要空氣中懸浮物直徑小于2.5微米,都會納入測報范圍。以大霧彌漫的14日為例,長沙當天遠離城市的沙坪、青竹湖等清潔監測對照點PM2.5值高居全市前列,而位于湘贛邊境幾乎沒有工業和生活污染的大圍山,云霧繚繞的山中PM2.5值比市區還高。
有環保專家指出,不論PM2.5構成如何,都可能危害人體健康,應該以此為鑒控制人為污染。但針對PM2.5監測儀器分不清“灰”與“水”的現象,則應充分考慮南方城市濕度大特性盡快從技術上實現科學、精確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