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紛紛報道,在市面流通的一次性吸管中存在大量劣質產品。劣質吸管中存在多種對人體有害成分,特別是塑化劑超標嚴重,長期使用形同“吸毒”,甚至“致癌”。很多消費者表示,用吸管喝奶茶等飲品時明顯可以嘗出“塑料味”。
專家稱劣質吸管可能使用工業用料或再生塑料
劣質吸管難合規范
“工業級塑料或回收塑料制成的吸管中可能含有多種有害物質,不經過專業檢測很難弄清其具體成分。”專家稱,按照規定,飲料吸管的材料一定要是食品級的,用工業原料或者回收廢料來制作是絕對不可以的。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原衛生部就在頒布的《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衛生管理辦法》第七條中明確規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裝材料等,不得使用回收塑料”。
付鵬對這一觀點也表示認可。他向記者列舉了再生塑料中的部分有害成分,比如,聚氯乙烯(PVC)在一定溫度會分解為有毒的氯乙烯。而聚碳酸酯(PC)在高溫下也會產生危害人體的雙酚A等物質。
專家則表示,劣質吸管流通在市場上的唯一原因是不法廠商壓低成本,與技術因素無關。使用正規原料,按照國家安全標準和法規生產的吸管大可放心使用,標有企業食品生產許可QS的吸管是有質量保證的。
無須談“塑”色變
消費者對塑料的敏感似乎起始自近年來的“臺灣奶茶事件”和“酒鬼酒塑化劑風波”。加之食品安全問題總是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于是不合規范的劣質吸管又一次刺痛了消費者的神經。
專家認為,部分媒體可能為搏眼球,利用了消費者的恐慌和盲從心理,對塑化劑人為制造了延伸炒作。消費者應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塑料和塑化劑,掌握一定的分辨能力,不應談“塑”色變。
針對“塑料味來自塑化劑擴散”的說法,專家解釋,塑料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微量或少量帶有塑料的味道的低分子揮發物,味道過大是不達標的生產工藝造成的,與塑化劑無關。
作為大分子塑料的增韌劑,小分子的塑化劑多用于提高塑料的韌性和柔性。然而,吸管并不需要具備很強的柔韌性。“吸管中完全沒有必要加入過量塑化劑。”付鵬告訴記者,“而且塑化劑不溶于水,少量自由擴散的塑化劑則會隨著新陳代謝排出體外。”
消費者應注重自我保護
盡管不合規格的劣質吸管在市場上廣泛流通,但目前并沒有好的辦法改變這一現狀。塑協專家告訴記者,消費者很難鑒別出吸管的優劣程度,同時也沒有部門對此進行常規監測。消費者應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達標吸管來規避風險。
在此之外,付鵬指出,有些商販使用的杯蓋也由劣質材質制成,消費者最好使用自己的杯子購買飲品。另外他還建議消費者食用奶茶、咖啡、熱豆漿和早餐粥等熱飲時不應該使用吸管。
實際上,很多餐飲連鎖店原則上不為購買熱飲的顧客提供吸管。原因有二,塑料本身的耐熱性較差,不宜用于較高溫度;吸管阻隔了唇部對熱飲溫度的直接感知,容易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