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過把廢舊聚酯瓶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是什么感覺嗎?由上海德福綸化纖有限公司做成的再生滌綸短纖維背心,就用絨絨的質感、灰色調的色彩、保暖的性能給了人們最為直觀的感受。這樣一件可以直接在市面上出售、消費者可以穿著的服裝,作為循環再生纖維的代表產品,不僅僅得到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的認證,還獲得了化纖再生與循環經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好評。
其實,以上僅僅是一個小例子,化纖行業發展至今,循環再生纖維的使用,在國外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從2010年開始,Nike所生產的高性能球衣就已經使用了約1.15億個可再生聚酯瓶;NBA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以及英國球星維恩·魯尼都穿著用回收聚酯瓶材料生產的球衣;國際著名奢侈品牌LV等,也在推廣使用再生材料。在不經意中,再生纖維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中。
復雜制備下的快速發展
把塑料瓶變成循環再生的纖維,直覺上應該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實際也是如此。在制備方面,這種綠色纖維目前有兩種主要的加工方法。一種是將回收瓶片等回收材料通過結晶干燥后螺桿熔融擠出、雙級高精度過濾技術等技術制備再生滌綸或者再生丙綸纖維。另一種是將回收后的廢舊衣服通過化學醇解,徹底還原成單體分子級別,經過過濾、去除雜質,然后再通過聚合制成PET切片,最后紡成纖維。
在具備了成熟的市場發展環境和制備基礎之后,我國循環再生纖維開始在產量和質量方面不斷向前發展。“雖然說我國再生聚酯行業已經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發展迅速還是最近幾年,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2010年,我國的再生聚酯纖維產能達到620萬噸/年。”山東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建國介紹道。還不僅僅如此,據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銷售部副部長沈兵華介紹,2011年,我國再生聚酯纖維的產能已經達到700萬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再生聚酯纖維世界第一大國。
具體到我國的化纖企業層面,目前我國一批優秀的循環再生纖維企業也已經有了自己的生產成果。如山東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在就在利用聚酯瓶片料規模化生產再生聚酯長絲POY、DTY、FDY以及聚酯工業絲等等。現在龍福環能一年就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10萬噸,節約石油達15萬噸。杭州貝斯特化纖有限公司也以聚酯PET瓶片為原料,生產滌綸短纖及差別化纖維,產品甚至出口到美國、俄羅斯、日本以及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浩也表示,公司從2007年開始自主研發廢棄聚酯瓶的回收利用技術,已經成功開發出從整瓶加工處理到利用瓶片直紡差別化長絲的系列再生聚酯利用技術,獲得了5項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
優異性能下的弊端與瓶頸
每回收再利用1噸再生產品,能減少6噸石油消耗,減少32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200棵大樹1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這些數字,可以說是超乎了每一個人的想象。小小的聚酯瓶,變成纖維之后,可以為整個地球、整個社會帶來如此之大的改變。
但是這樣一種具有優良環保功效的綠色纖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確確實實的弊端與瓶頸。目前,我國的再生聚酯生產廠家95%以上是以短纖生產為主,“這種原因在于,再生聚酯纖維的原料來源比較復雜,常常會因為顏色不同、純度不同、粘度不同,并且含有大量的雜質,造成原料性能差異較大,所以生產普通規格的短纖維,成為絕大多數廠家的選擇。”段建國介紹道。
除此之外,目前我國再生聚酯產品還難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再生聚酯纖維產品發展的需要。沈兵華告訴記者,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因素很多,如國內循環再生纖維產品在技術、人才、設備以及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還缺乏系統和持續的投入,管理水平不夠高,生產也不夠連續,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而且產品還以低檔次的棉型、填充料和無紡布為主,無法滿足國際市場所需要的功能性長絲、高檔針織面料和家紡面料等高附加值的產品,無法形成良性循環的行業發展姿態。
國內外循環再生纖維的發展水平,現在在某些方面,差距也還是確實存在的。北京服裝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銳表示,國外起步較早,這方面的纖維在質量的穩定性方面更出色,設備也更加成熟,在回收料的顏色處理、廢舊紡織品的分揀以及回收塑料清潔等方面也擁有更加先進的手段,在清潔度和安全程度方面也更有保障。但她也表示,隨著對于循環再生纖維的重視,國內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與國外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