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烴正成為沸騰的煤化工產業中又一個龐大的資金池。中國的煤制芳烴大化工距離成型還有多遠?
今年初,世界首套萬噸級甲醇制芳烴工業試驗裝置在華電煤業陜西榆林煤化工基地試車成功后,拜訪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魏飛的企業絡繹不絕。作為項目的參與者,魏飛感受到了業界對于煤化工的熱情。
“這幾年煤化工火熱,大家都在尋找項目,煤制芳烴是新生事物,雖然剛剛完成中試,離大型工業化還有一段距離,但前來問詢、感興趣的企業非常多。”魏飛興奮地說。
在過去幾年間,中國掀起了新型煤化工項目的建設熱潮,一批企業從中斬獲路條,既包括傳統的石油化工企業、也有新的進入者,其中以煤制烯烴和煤制氣最為主流。
以煤制烯烴為例,神華包頭煤制烯烴項目已投產兩年多的時間,為后來者積累一定經驗,并催生了煤制烯烴的升級示范項目。正是看中了神華取得的成功和可觀的利潤,煤制烯烴項目吸引了很多企業的投資興趣。伴隨著一個個巨型項目的落定,這些在世界范圍內尚屬空白的大型裝置也帶來新的問題。
德勤去年發布報告稱,預計到“十二五”末,中國烯烴年產能至少可達5600萬噸。一些新建MTO(甲醇制烯烴)項目存在不確定性,有可能進一步推高烯烴產能規模。考慮到新建產能的規模和需求增長放緩的壓力,未來幾年烯烴行業可能出現產能過剩。
這樣的預言在業界也得到了證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對《能源》雜志記者稱,從目前在建的烯烴項目看,總產能超過我國烯烴的消費量,烯烴過剩已成必然。
如果烯烴產品的供需關系出現變化,動輒上百億投資的煤制烯烴項目魅力就大打折扣。意識到此種情況的投資者們,開始尋找新的機會。那么,煤化工發展進程中還有哪些機會等待被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