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中國石化宣布,公司已與俄羅斯西布爾控股股份公司(簡稱西布爾)簽署了關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合成橡膠廠股份公司(“克市橡膠廠”)股東協議,認購該橡膠廠25%股份+1股,并參與管理。
中國石化稱,這是公司首個境外化工項目投資,協議的簽署標志著該項目成功交割,合資公司成立運營。
目前國內煉化產能是否過剩正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中國石化此舉,無疑令業界好奇。“一方面俄羅斯資源豐富,俄政府鼓勵我們投資石化下游項目;另一方面中國市場丁腈橡膠(克市橡膠廠的主要產品)對外依存度仍很大,這項投資符合公司的長遠戰略。”6日有中石化總部人士稱。
事實上,早在2011年中國石化就宣布,公司將與沙特阿美——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在紅海海岸的沙特王國延布市共同投資建設一座煉油廠。上述中石化人士指出,國內煉油產能已面臨過剩,盡早搶占中東等地市場,無疑對公司長遠發展有利。
挺進俄羅斯
俄羅斯是著名的非OPEC產油國,也是中國重要的油源地之一。然而俄方,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界,都對中國企業只采購原油的做法表示不滿,它們期望中國企業能更多投資俄下游領域。
西布爾是俄羅斯及東歐最大的石油化工公司,2010年營收達2390億盧布(約75億美元)。其生產鏈包括天然氣處理,單體、塑料、橡膠、礦物肥、輪胎和工業橡膠制品生產,以及塑料加工。截至2012年6月30日,它在俄羅斯擁有并運營著27個生產基地,雇傭員工接近31800人,自然是中國油企合作的理想伙伴。
2012年,中國石化與西布爾簽署框架協議,就收購克市橡膠廠25%股份+1股達成一致,并在落實一系列細節后,完成了整個收購。
中國石化表示,該合資公司設立后,雙方股東將可能探討將現有丁腈橡膠裝置將從4.25萬噸/年擴建至5.6萬噸/年。
據了解,丁腈橡膠因耐油性極強的物理機械性能,被廣泛用于汽車、航空航天、石油開采、石化、紡織、電線電纜、印刷和食品包裝等領域。由于國內丁腈橡膠嚴重供不應,因此對外依存度一直很高。
此前披露資料顯示,除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的這座橡膠廠將會擴建外,雙方還計劃在中國上海新建每年5萬噸的丁腈橡膠設施;然而具體何時實施這一計劃,中國石化方面并未透露。
“目前國內輿論對化工產能建設有抵觸情緒,廈門PX項目、云南PX項目等的建設都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因此中俄雙方謹慎對待下一步的投資計劃可以理解。”上述中石化總部人士稱。
對于此次股權投資金額,他以商業機密為由婉拒透露。
化解產能過剩風險
自2000年啟動重化工起,中國煉油化工產能就呈高速增長態勢。至今年,國內煉油產能過剩已十分明顯,最大油品供應商中國石化不得不低價向遠東市場拋售柴油。
市場資訊機構易貿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自2012年10月以來,中國柴油出口量即開始大幅增加,從最初的月出口14.4萬噸,一路飆升至今年3月的42萬噸,增長幾近3倍;與此同時,新加坡柴油價格也開始大幅下滑,從最初的130.27美元/桶滑落至5月6日的115.8美元/桶。
這種尷尬的局面,其實早在中國石化高層預料之中,然而在業績壓力和“保供”社會責任壓力下,公司一直未放松煉化產能的投資進度。與此同時,“公司也從全球戰略高度出發,積極尋找國際市場上的投資機會。”上述中石化人士稱。
2010年道達爾宣布退出與沙特阿美合資建設的延布煉油項目后不久,中國石化就宣布接手這個項目,將與沙方共同投資,繼續建設這個項目。
據了解,延布煉油項目是中東地區近年來最大的煉油項目之一,日原油加工能力為40萬桶(年產量約2000萬噸)。一旦項目投產,不但可滿足沙特本國成品油需求,還可覆蓋其他中東成品油市場,一直是跨國石油巨頭們眼中的“肥肉”。
“當時道達爾退出是因為公司戰略方向調整,而非這個項目本身的原因;我們也是借助中沙兩國能源合作框架安排才獲得這個項目的股權。”上述中石化人士說。
根據2011年雙方簽署的備忘錄,中國石化將持有該項目37.5%股權,沙特阿美持有剩余的62.5%股權。
“過去三大石油央企都將目光瞄準國內市場,但隨著產能過剩,市場競爭將日益加劇,它們都已開始謀劃如何建立自己的國際貿易渠道和網點布局,未來中國石油業的海外投資重點將慢慢由上游領域向全產業鏈均勻分布轉變。”有跨國投行分析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