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決定市場的試金石,沒有需求的情況下表面“火”沒有底氣。國內鈦白粉市場近期略有好轉,但尚處在低位運行階段。去年11月份召開的2013年全國鈦白粉行業年會上曾透露,鈦白粉污染防治政策已完成初稿,按照計劃將于今年出臺。
產能過剩問題曾導致很多行業的企業因拖欠貸款而瀕臨破產,如今,鈦行業也似乎遇到了產能階段性過剩的困擾。產能過剩會給企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產品滯銷、資金鏈斷裂、人員流動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在寒冬中尋求突圍?“消化過剩產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鈦白粉行業的共識。
鈦白粉行業作為產能過剩、污染物較重的化工材料,正在加速整合當中。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鈦白粉產能近300萬噸,到2015年,鈦白粉產能將超過400萬噸。大量新增產能導致行業競爭激烈,盈利水平下滑,很多企業處于盈虧平衡線附近。
同時,我國鈦白粉企業主要以硫酸法為主,而杜邦、科斯特、亨斯邁等跨國公司均采用氯化法。與國際巨頭相比,我國企業生產規模小、工業相對落后、污染較大?紤]到行業無序競爭和污染排放因素,環保部正在加快鈦白粉行業污染物防治。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鈦白粉污染防治初稿,將在清潔生產、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置及綜合利用等方面提出要求。國內鈦白粉年產能過10萬噸的企業僅約10余家,而低于5萬噸的企業,合計產能有近50萬噸,如果該部分產能被淘汰,將減少行業總產能20%左右,供需關系將得到改善。
同時,在《鈦白粉行業準入條件》修訂版中,重點強調了在既沒有可開發的鈦礦資源,又沒有硫酸資源配置的區域新建、搬遷進入硫酸法鈦白粉生產工藝系統的建設,應該進行一定程度限制。另外,鈦白粉工藝副產物必須建立起“資源化回收利用體系”。無論是國家鼓勵類工藝流程,還是新增限制類工藝流程,都明確規定采用目前國內、國際的先進工藝,避免和阻止平面化產能擴張的弊端。
業內預計,隨著市場庫存出清和行業產能加速整頓,后續鈦白粉仍存在調價可能,帶動行業供需格局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