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大渔直播,国产av成人无码免费视频,男女同房做爰全过程高潮,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搜索:  
江綿恒:上海科技大學不提世界一流大學目標
2014-08-18  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紐大平面教室中的桌椅都有輪子,可根據課堂需要隨時改變布局,比如用于學生分組辯論,以及多媒體教學互動等。

    上周末,來自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新生,齊聚世紀大道1555號—上海紐約大學陸家嘴新校園。為期兩周的新生營后,他們將與首屆近300名學長一起,迎來這座中美合辦大學的第二個學年。

    這所“垂直大學”只有15層高,在金融貿易區的高樓大廈中并不起眼。相比動輒萬把人的大校園,其建筑面積僅為5.5萬平方米;在6個教學樓層間設有51個教室,七成以上只能容納16到20人,桌椅可根據課堂需要隨時改變布局,比如用于學生分組辯論。

    鮮有大教室、大班課,辦學規模甚至比中學還小。上海紐大等國內少數幾所新建的“最小大學”,并非只是體量上的縮減,而是正探索一種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精英教育模式—讓大學變“小”。

小生源,大師資

    “堅持和超越”是紐約大學的校訓。作為擁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中外合作高校,上海紐大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理事包括辦學主體美國紐大、華東師大以及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門的代表,中美雙方各占半數。在籌建新校的談判過程中,美方堅持在城市中心區域辦學,就像紐大位于紐約第五大道那樣,他們說“寧要這里一幢樓,不要那里一片區”。

    校園“大小”取舍后,第二個“堅持”在于1∶8的“師生比”,也就是1名老師只能配置8名學生。正如參與談判的主事者所言,這一前提被美國人“咬住不放”。而在國內高校擴招后,較好的師生比是1∶16,更多則為1∶20。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方面,全國大于30%、上海大于60%,分別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如此格局和背景下,上海紐大校長俞立中不止一次告訴記者,在上海辦上海紐大,如果只是再多開一所大學、再多招一批學生,“那真是沒有什么意義”。這位新中國的同齡人,在卸任華東師大校長后,全身心投入上紐大建設。他明白,在中國辦這么一所國際化大學,是試驗一條新路、創新一種模式。

    上海紐大第一、二屆生源規模均不到300人,其中中國和國際學生各半。很巧,上海紐大招辦主任周鴻教授,也來自華東師大同一職位。在2014級的開學季,他手里已經備好了明年招生的基本方案。不再一味掐尖,方案這樣形容招生對象:“適應國際大都市競爭環境、向往走向世界、渴求新知識、勇于挑戰新事物、學習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成績,被放在最后一位,因此上紐大自主招生沒有統一筆試。

    招生與培養是一條鏈,找到適合本校氣質的“小生源”,接著就是配上“大師資”。按1:8比例,300名學生對應近40名老師,而上紐大第一年師資規模達90名,其中三分之一直接授課,三分之二助理授課。即使這個月,第二屆新生報到,師生比依然優于1∶8。

    同時,師資水平不低于紐大標準,幾乎都是外教。作為學校“首席學術官”,上海紐大副校長、教務長汪小京還在組建國際一流教授隊伍。其中已有的兩名院系負責人,分別從美國紐大加盟—原紐大歷史系主任喬安娜·衛周安任上紐大文理學院院長; 紐大斯特恩商學院副院長艾頓·增莫爾則出任上紐大商業與工程學院院長。來滬授課的首批紐大教授中,共有7名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其中包括2位兩院院士。同時,常務副校長、原康奈爾大學校長杰弗里·雷蒙作為法學教授兼律師,汪小京本人作為原耶魯大學神經科學終身教授,都為本科生開課。

小教室,大課堂

    新校區的教學布局特點,“復刻”了使用一年的華東師大過渡校區。正對二樓扶梯口,左邊是中方校長辦公室,右邊是美方校長辦公室。俞立中校長隔壁就是一間教室,常常可以聽見里面傳來的大聲爭論和朗朗笑聲。

    文理學院院長喬安娜·衛周安是個“中國通”,她主講一門名叫“中國概念”的歷史課程,從遠古講到21世紀,視角既非“中國中心”也非“美國中心”,同時受到中外學生歡迎。這門課只有30個名額,學生選不上怎么辦?“不能擴容,他們可以下學期再選。”盡管每周只有兩次課,但學生們在課外花的時間遠比課內多,因為每節課前他們要精讀數十頁原著文本,不僅每周要寫一篇讀后感,隨堂還要用20分鐘寫實時讀后感,表達出自己的懷疑、未知、新意等。大學生坐著聽講并不累,而隨時想著提問與回答才叫累,本課程學分中的20%由研討情況決定。

    一間小教室里永遠只有一名老師和一幫學生?這種觀念太傳統了—上海紐大所謂的“大課”,不是學生多,而是老師多。入學前兩年必修的“核心課程”,分為社會與文化基礎、數學、科學、寫作、語言五大模塊,課程設計以多學科融合、多樣化授課為原則。一個跨界交叉的“大課堂”,要求教授們分工與協作,甚至研討課上會出現8名老師各自帶組,了解學生思辨過程。

    比如“全球視野下的社會”這門課,由美方校長雷蒙與一名美國院士領銜授課;“分析學”課程更是由兩名美國院士合作擔綱;而“科學基礎”涉及數理化及生物學多個學科領域,由包括美國院士在內的3名教授聯合講授。每周,“科學基礎”都有4節主講課、2節研討課、1節實驗課組成,每節課長達75分鐘到90分鐘。

    杜冰凌從上海中學考入上海紐大,從小學到高中,他基本都是帶著所謂“學霸”的光環度過。但剛入上海紐大,杜冰凌就有過一段時間迷茫,當時感覺自己十幾年書像白讀了一樣,心理落差蠻大。

    慶幸的是,這種落差也促使杜冰凌反思自己,找尋從前在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下被迫丟掉的很多東西。“上紐大的教授也好,教工也好,外國同學也好,都展示了一種與國內應試教育體系不同的觀念。”他覺得,自己掌握了一種新的自主性。這種自主不是過去依照考試要求去自主學習,而是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大學中,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

   上紐大的課沒有標準答案。文理學院就像一把大傘,下面是12個具體專業。現有的兩屆學生都還沒有任何專業,必須在大二末才進行選擇。“希望他們在通識教育中自我覺醒,冒出真正興趣,找到自己所長。”衛周安說。

小實驗,大成本

    新模式的探路者,并非只有上紐大。就在上海數十公里外的陽澄湖科技園,第二座中美名校合辦的獨立法人大學—昆山杜克大學已經首年招生。它由武漢大學與杜克大學創辦,同樣精招生、強師資,同樣中外學生比例各半。

    在昆山,新校長劉經南院士向記者透露,學校先招碩士生,后招本科生,按計劃今秋首屆研究生不超過100人。而建校前兩年,就有50多位杜克大學教授來昆山校園授課。據規劃,近期在校生規模約700人,遠期也只有3500人左右。

    對比兩組數據,中國高校在校生規模世界第一,達3000萬之巨,美國在校生約1700萬人;然而,中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數量僅2000多所,美國則有約3500所。因此,以“校均”人數論,中國平均每所高校約1.5萬人在讀,美國只有約5000人。顯然,美國大學比中國“小”很多。從中,或許可見高教大國與高教強國的不同。

    充滿意味的是,上海科技大學這樣的國內大學也開始變“小”了。這座中科院與上海市共建的研究型大學,一開始就確立“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定位。今年9月即將入學的首屆本科生,面向全國僅招200人,此外還有研究生新生400多人;而校方已聘的專任教師囊括了3名諾獎得主、26位中國院士,在中國高校界堪稱罕有。

    擔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的上科大校長江綿恒,將中科院滬區十余家科研院所與上科大進行教育資源整合配置,所聘“院士教授”數量已占滬上兩院院士約三分之一。基于科學家們國際學術交往的常年關系,去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耶魯大學教授羅斯曼,也已接受上科大免疫化學所教授聘書。

    江綿恒表示,學校將按1:10到1:12的師生比,先建設一支千人規模的專任教師隊伍,在校生規模最終將達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學校有足夠師資為每位本科生配備導師。他對新生們說:“我們不提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只希望這是一個結果。”有人認為,上海科大正按照培養錢學森的加州理工學院模式辦校,后者在校生只有2000人規模。

    如果教育大眾化后的小眾化試驗,解決了“高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那它們必能擁有一種復制性。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打印】【關閉

誠邀關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擔項目
更多>>科教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甘孜县| 星座| 丹巴县| 城市| 莫力| 麻城市| 苍梧县| 庆城县| 嘉善县| 郓城县| 博白县| 梁平县| 社会| 农安县| 湖口县| 寿光市| 新乡市| 中方县| 衡山县| 无锡市| 哈尔滨市| 定陶县| 彰化市| 大安市| 涟水县| 长岭县| 会宁县| 伽师县| 玉屏| 福海县| 都匀市| 黔西县| 阿荣旗| 赤城县| 黄龙县| 涪陵区| 梁山县| 武川县| 稷山县|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