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關注的四川大學首屆“卓越教學獎”揭曉,十位教師分享殊榮,一等獎得主獲50萬元獎金,百萬元特等獎空缺,引發社會熱議,贊同聲和質疑聲皆有。對于不同的聲音,川大校長謝和平院士回應說:“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就是希望我們的教師多一點時間留在校園,多一點時間投入教學,多一點時間與學生交流。”
川大如此大手筆地重獎本科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令人鼓舞,尤其是讓常年深耕本科教學的老師看到了希望。但這個百萬大獎卻讓我們不得不再次關注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高校教師有多少時間、精力與學生尤其是本科生交流?熟悉實情的人都知道,相當多的高校教師因科研重壓而無暇顧及教學。教學不僅包括課堂授課,也包括課后交流。然而不少忙科研的大學老師甚至連下課后的幾分鐘時間都沒有,鈴聲一響就趕緊走,讓學生有事發電郵、微信、短信、打電話。就交流與教育的實際效果來說,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顯示,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要遠好過不見面的對話。
導致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根本原因是現行的高校評價機制。對于大學而言,最大的“政績”不是教學成績,而是科研成績,尤其要看得到了多少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與項目,帶來了多少萬甚至多少億的科研經費。正是在這種不合理的評價體系下,導致了高校科研功利化和教學荒廢化的趨勢。
要糾正這種不好的傾向,首先,高校要轉變高等教育觀念,不再把高校視為科研機構,回歸教育機構本位。其次,教育主管部門要敦促高校嚴格貫徹落實“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的規定。最重要的是,在職稱晉升和教育資源配給上,要加大教學的分量,而不是唯“發文章”“拿項目”試舉。
要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現狀。高校的主管部門應盡快改變對校長的考核標準——不再以科研為主,而以教育教學為主。在評價大學校長的工作時,應該更多地看在其治下的學校,是否在教書育人方面取得了公認的成績。如果對校長的評價標準依舊,那么必定會導向“科研GDP主義”。
四川大學百萬教學大獎是一個有益的探索,但要想改變高校輕教學、重科研的現狀,這恐怕還遠遠不夠。唯愿它能夠示范兄弟院校,進一步激發高校改革,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讓這種備受詬病的評價機制,盡快迎來大刀闊斧的改革。 節選自《光明日報》。
獲取更便捷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客戶端
- 北大雷霆教授課題組誠聘博士后、科研助理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電子 2025-02-10
- 復旦大學李劍鋒團隊:首個理論模擬科研全流程自動化AI智能體 2025-01-25
- 天津大學史志遠教授團隊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學、微凝膠/微囊泡/脂質體、酶包裹遞送載體、微流控 2024-12-17
- 南京大學胡文兵教授教學論文介紹如何理解高分子鏈結構 … 2024-04-09
- 西湖大學楊陽教授:當教授最重要的是想教書,喜歡帶學生,喜歡教學生,心里有學生 2019-08-15
- 35位美國大學教授:沒有自己的觀點是中國學生的突出問題! 2019-07-22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