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校畢業生的求職季即將結束,我國高校培養出的本土博士求職形勢越來越嚴峻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只有在本土培養出一流的博士才能稱得上真正成功的教育,而本土博士艱難的就業現狀勢必將影響到我國一流本科生、碩士生未來的選擇,進而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本專題通過對正在求職路上的博士生進行近距離采訪,以及專業視角的解讀,希望引起社會對這一群體的更多關注。
一位女博士的心酸求職路
“當初決定要讀博的時候懵懵懂懂的,現在才覺得找工作的確困難。”中國科學院某中部省份研究所的應屆博士生曹華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感慨道。
眼看著畢業的日期一天天臨近,自去年9月開始找工作至今,曹華的求職經歷說起來有點心酸,“一個offer也沒拿到”。反觀和自己同一位導師的兩名男同學,“一個已經簽好了,另一個也進入了最后的人事手續階段”。
和這兩位同學相比,曹華認為,自己遲遲找不到工作的一大原因正是自己的性別。“我們這一批學生中,就業形勢很明顯,男生找工作普遍比女生好找許多,他們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今年30歲,已婚,去年剛生了寶寶,出于家庭考慮,求職時曹華考慮的工作地點只有太原,就業選擇相比一線城市來說少了很多,“許多簡歷投出后,收不到任何回音”。曹華說,這時她才真正地體會到了什么叫作“石沉大海”。
不過,相比自己的情況,曹華也說,有些同學求職情況比她還糟糕一些。“有個和我同齡的女生,至今單身,在這樣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往往認為求職者難以穩定,容易變換居住地。”
去年為了生寶寶,曹華延遲畢業,而現在找工作時,曹華反而覺得,寶寶的出生客觀上成了自己在用人單位考慮時的“加分項”。這其中的邏輯不難理解,對于正值婚育年齡的女性,用人單位往往擔心其入職一段時間便會迅速生產,不僅要休產假,個人精力也會自然地向家庭傾斜。“就拿我自己來說,生了寶寶之后我才體會到,真的是希望能夠多多照顧家庭,事業方面的進取心肯定不如男生那么旺盛。”她坦言道。
至于年齡方面,曹華倒覺得競爭時并無明顯劣勢。“畢竟,博士畢業生大多都是二十八九歲,三十歲左右都算正常的畢業年齡。對于35歲以下的普遍要求,大家都不難達到。”(韓琨)
面試時的論文門檻
“招一名博士畢業生入校,到底更應該看重他的科研潛質,還是看重過往的論文發表?”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的博士李然對這一問題,至今疑惑。
李然告訴記者,提交簡歷時,所應聘的高校會要求應聘者提供論文標題或PDF格式的論文首頁,并注明發表在哪些刊物上。
“如果論文條件不符合該校的規定,通常連面試機會都不會給。”李然舉例說,文科中一些小眾的學科,核心期刊本來就不多,導師發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尚且不易,更不用說博士生的投稿了。而一些高校的論文規定“一刀切”——無論文理工,應聘者均要求發表3篇及以上核心期刊論文,“對于理工科的學生,這個要求也許并不高,但對于小眾學科的文科博士而言,真是難比登天”。
當然,他也承認,通過論文考查一個人科研潛質的做法,初衷并沒有錯。但是,高校隨后在面試環節上的一些做法,卻讓他覺得“更關心的是論文是否真實發表,發表在哪一等級的期刊上,而不是質量本身”。
李然找工作時,面試過五六所高校,無一例外都要求附帶論文原件。他猜想面試中會考查學術問題,還特意翻出寫論文時的參考文章,準備了一番。然而,面試時,“只是簡單地問了問學習經歷、家庭情況,沒有人跟你討論寫作觀點、質量高低等學術上的問題,所帶的論文原件似乎只是為了證明簡歷的真實性”。
那么,論文就一定能代表博士的真實水平嗎?李然表示,發表論文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版面費,普通刊物在800~1000元,核心期刊的版面費更是高達萬元。一些發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論文,由于博士生付不起版面費,當中也不乏質量較高的文章;而一些不負責任的核心期刊,認錢、認關系不認質量,也可能刊登一些有失水準的文章。
“如果在入門條件上把論文卡得太死,面試中又忽略學術考查,就有可能錯失一些有才華的博士生,同時讓一些懂得鉆營的人有機可乘,這樣的競爭生態無疑會讓更多的博士畢業生越發沮喪。”李然說。(溫才妃)
- 芬蘭坦佩雷大學郭洪爽博士 Adv. Mater.: 探索集體行為 - 從智能材料到仿生設計 2025-05-04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孫維朋博士 Angew:基于簡單的醌式聚合物半導體具有可調的極性和高的n型熱電性能 2025-05-01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就業圖鑒:企業都偏愛哪些高校? 2019-12-19
- 2019泰晤士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出爐 2019-11-26
- 清華北大2018屆畢業生就業真相:首選工作地北京,最大雇主華為 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