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中國的學術界生存發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標無疑是論文。強調一句,這里說的論文不是為了單純為了畢業或升職而發的“水文”,而是真正有價值或者說有一定學術貢獻的論文。把論文作為唯一評價指標當然是走極端,需要注意避免;但另一個極端則是拿論文不當回事(至少在口頭上如此),當然這樣做也免不了被批寫不出論文。
評價時要掌握適當的尺度頗為不易。例如我近期在招聘助手的過程中,雖然自己對論文掛帥的做法已經保持警惕,可在初篩時還是會把論文發表情況放到幾乎是最重要的位置上。同樣地,我培養志在學術界生存發展的學生時,無論是從現實考量,還是從學術新人培養的角度出發,讓他們學會寫論文尤其是高質量論文是非常重要的。也許他們可以等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再考慮不把論文當成最重要的事吧!不過,何時到達這個階段,是因人因領域而異的。
對很多人來說,如果從一開始讀研,就只會去埋頭做實驗而不考慮如何寫好論文,最后可能連跨入學術界的門票都拿不到,更別說發展了。到頭來,理想變成了空想,希望變成了失望,也是很悲哀的事。
當今中國的各種人才計劃評選,幾乎無一例外是論文掛帥。如果某個人才論文不突出(就是論文的IF不夠高、不夠多),往往會被質疑人才計劃評審的公正性。雖然這種質疑從理論上說對學術評價不利,但悲哀的是隱藏在背后的現實常常就是如此。
把論文當最重要的評價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究竟是初級階段的表現,還是獨辟蹊徑的標準?我耳聞目睹的幾件小事,說明在科技發達國家如美國的高校招聘時,看重的不單是論文?茖W網上也有些老師介紹過那里的職稱晉升標準,也沒有唯論文馬首是瞻。這當然不是說論文不重要,特別是對基礎研究的學科而言。
美國高校招聘時最看重什么?我曾向數個對北美學術界有所了解的人詢問過,雖然答案略有差異,但大體一致的是“求職者與招聘崗位的契合度”。以下在美國高校招聘時發生的小故事,也許能夠作為這個說法的注腳。
其一,美國某一流高校博士,學術記錄也很出色,申請紐約大學(NYU)的教職被拒,卻被耶魯聘為助理教授。兩個學校招聘的都是化學系,因此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如果把“朝中有人”這類中國特色的推測放到一邊,最有可能的理由就是那個人對NYU的崗位契合度較低。
其二,美國某高校招聘從事藥物化學研究的助教授或副教授。兩名競爭者中一為中國著名高校本科畢業,美國中部某知名高;瘜W系的博士A,現任一家小型科技公司CEO,擅長藥化與藥代;另一名為美國排名前幾的頂尖高校生物系的博士B,然后在世界排名前百位的某高校生物系任助教授,擅長蛋白質結構分析,還介入免疫和合成生物學等熱點研究領域。說到論文,A在JMC等藥化領域公認的好雜志上發過論文,而B則在Nature, JACS上發過論文。如果中國高校招聘,考慮到雜志IF和從事的熱點領域,B一定會是首選(如果我去招聘大概也會這么選),然而最后的結果卻是A入選。需要說明,并不是B拒絕了這所高校。
其實“適者生存”雖是來自達爾文對自然界的概括,但又何嘗不是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一個人要進入中國高校研究所并有所發展,沒有高IF文章的話,無論在哪個學科都幾乎注定無望。而一個人要在美國高校就職,論文的重要性似乎已經退居二線了(至少在上面第二個例子中是如此)。當然也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就是那所美國高校認為,A的JMC論文比起B的Nature和JACS論文來,對于勝任這個職位更重要。
上面這些現象的出現,其根源應該是在不同國家里,政策的導向不同。如果從政府層面講,美國政府對高校的影響力,比起中國政府的影響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至于分析兩國高校招聘是不同做法背后的原因,就不是本文要說的了,也許以后有機會再探討吧。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
- 第四屆先進凝膠材料與軟物質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16日在杭州召開 2025-01-27
- 2024年全國高分子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將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4-04-26
- 北大雷霆教授課題組誠聘博士后、科研助理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電子 2025-02-10
- 復旦大學李劍鋒團隊:首個理論模擬科研全流程自動化AI智能體 2025-01-25
- 天津大學史志遠教授團隊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學、微凝膠/微囊泡/脂質體、酶包裹遞送載體、微流控 2024-12-17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