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粒子填充改性高分子復雜體系流變學及其應用
項目獲獎等級: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項目完成單位:浙江大學
項目完成人員:鄭強, 宋義虎, 左敏, 杜淼, 上官勇剛
項目成果簡介:
粒子填充改性高分子(PFP)結構-流變-性能關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針對以往流變理論適用范圍窄、無法預測結構形成及演化機制等問題,項目在構建模型、揭示機理、預測性能、調控結構等方面進行多方面探索:⑴從導電性PFP材料的功能特性入手,研究其自限溫電熱特性和壓敏電阻行為,首次發現電阻的正/負電場效應、正/負壓力效應等新現象;⑵為揭示PFP結構性能的外場依賴性,采用流變學方法研究熱、剪切、高分子結晶或玻璃化轉變等單/多因素下"粒子逾滲網絡"的形成、演化過程,并創建了"流變-導電同步測試"方法與裝置,利用導電、流變數據跟蹤外場激勵下PFP的結構演化,引導出功能特性-黏彈性關系模型化研究新方向;⑶為揭示 PFP材料外場依賴性的內在原因,將研究重心集中于界面相互作用和粒子的黏彈性貢獻,原創性地提出被國際學者稱為"two-phas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的"流變兩相"模型,采用"粒子相"黏彈性新參數首次揭示了大跨度濃度區間內類液(低填充)、類固(高填充) 流變行為的統一機制,模型在多種PFP材料中得以應用,適用性強;⑷以該模型為指導,通過控制"粒子相"結構調控多相/多組分PFP材料的黏彈行為,在天然高分子、高強高韌性硬質PVC納米復合材料、低閾值多相導電性PFP材料制備工藝與性能調控上取得突破。
項目主要發現點有:首次提出"流變兩相"模型;提出同時描述流變、導電演化過程的一級動力學動態逾滲模型;建立流變響應-功能特性間的關聯模型;調控"粒子相"結構與黏彈性,實現高性能或高服役穩定性PFP材料的可控制備。系列創新成果,揭示了"粒子相"的形成、演化機制及其對PFP流變行為與功能特性的貢獻,形成較完整的理論認識。發表 SCI 論文140余篇,被SCI 正面他引1200余次(其中10 篇代表論文在SCI他引340余次);獲發明專利授權3 項。研究成果受到高度評價和認可,在高端期刊Prog Polym Sci (影響因子IF = 26.854) 綜論中被正面引述3次,被《Advanced Nanomaterials》等19本專著、手冊引述。低閾值多相導電性PFP結構調控技術開始在西安蓋沃熱能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推廣應用,效果良好,新增產值900 余萬元。
圖1 提出PFP熔體“兩相流變模型”,成功描述了大濃度跨度、不同界面作用體系的類液-類固轉變
圖2 建立了"流變-導電同步測試"方法,提出PFP 熔體熱致逾滲“一級動力學模型”,并揭示了“粒子相”結構演化規律
圖3 建立了PFP材料流變響應-功能特性間的關聯模型,成功預測了PFP材料的氣體阻隔性能、壓力-電阻效應以及自調節電熱平衡行為
圖4 通過調控"粒子相"結構與黏彈性,實現高性能PFP材料的可控制備,研制了低閾值高穩定的多相PFP電熱膜,并進行了初步推廣應用
獲獎證書
- 關注:網上流傳的第一憤青教授——鄭強 2008-01-02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宋育杰副研究員 Macromolecules:高硼轉化率陶瓷先驅體材料 2023-05-25
- 中國引領填充改性高分子材料流變學研究 鄭強教授、宋義虎教授、楊鳴波教授等多位中國學者上榜 2018-07-11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IJMS:考慮多種影響因素下的磁流變阻尼器本構優化建模 2025-05-09
- 東華大學劉庚鑫團隊 Macromolecules:軟納米粒子熔體流變揭示解纏結的原理和極限 2025-04-17
- 同濟大學楊建明/杜艾/周斌 AFM:流變匹配策略實現超低儲能模量墨水3D打印無添加氣凝膠 2025-03-25
- 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國家自然科學獎取消SCI他引次數 20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