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Thomas Reuters 公布了SCI收錄期刊最新的影響因子數據,并受到廣泛重視,也已經被多次討論。
實際上,Thomas Reuters 每年公布的期刊計量學數據中包含總被引次數,即時影響因子,兩年影響因子和五年影響因子等眾多指標,但是人們一般最關注的還是兩年影響因子的數值。影響因子(IF),特別是建立在IF基礎上的學術論文評價標準已飽受詬病,人們也在不斷尋求其他計量學指標替代或完善基于影響因子的評價體系。
近來,Google Scholar 的計量學數據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h因子評價體系最初由美國加州物理學家Jorge Hirsch提出,用于評價一個學者的影響力,即一個人在其發表的所有學術文章中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數就是N。類似的,Google Scholar也將其用于期刊評價,并設定了5年的時間限定,以避免h因子只增不減的問題。另外一個與之相關的概念是h5中位數(h5-median),即所有文章中被引用次數的中位數。因為期刊中論文的被引一般并非正態分布,所以這與計算影響因子時的平均數概念也是不同的。
下表中列出了化學與材料領域中h5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
為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最新的兩年IF數據
從表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h5因子與兩年IF排名的差異。例如,發文量較大的期刊排名更占有優勢,因為h5因子的計算方法是對引用量和論文發表量兩方面的總體反映。“小而精”的期刊(例如Nature在該領域的一些子刊),影響因子雖高,但h5因子排名并不很靠前。
綜述類期刊的優勢相對減少。眾所周知,雖然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研究工作會獲得很高引用,但平均而言,綜述論文相比原創性研究更容易被引用,因此兩年影響因子排名中綜述類期刊明顯排名靠前。然而h5指數計數更反映的是期刊中被引用數較多的那部分論文的數量,存在少量引用率低的文章并不會顯著拉低h5因子,這也使得h5因子受期刊發表論文類型的影響相對較小。例如,h5因子排名第一的JACS只刊登原創性的研究工作,而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雖然兩年影響因子超過20,但在以h5因子為標準的排名中僅列于第13位。
從期刊管理的角度講,h5因子對于編輯們來說也許是個好消息。例如,期刊需要擴張增加篇幅的時候,編輯不必畏首畏腳,去考慮IF分母增加的問題,可以更為自由地制定期刊的發展策略。而且,這使得期刊編輯在選取論文時不必過分要求它的“immediate impact”。一些非熱點領域的優秀文章可能會得到更多發表的機會。實際上,即使是在自然科學中的熱點領域,一些重要工作的意義也不是在發表兩年內就能被充分認識的。例如”Click Chemistry” 這一概念和其系列化學反應,對于現在的化學專業研究生一定不會陌生。然而在該論文發表后的前三年(2001-2003),被引用次數卻不多, 對Angew. Chem. 期刊的兩年影響因子貢獻很少。
另一方面,相比于兩年影響因子,人們對基于h5的期刊計量學指標的刻意操控會更為困難。h5因子并不會因為多一篇超高被引次數的論文而明顯增長。而前面已經提到,刻意減少發文量不僅不會對提升h5因子有作用,甚至會有負面影響。
當然,h5因子也并非沒有局限。Google Scholar數據來自整個Google龐大的數據庫,施引對象的學術質量水平參差不齊,也沒有像SCI數據庫那樣的嚴格控制篩選。而至少對于新期刊而言,創刊5年之后才能得到這一數據,而SCI 的兩年影響因子似乎來得更及時。5年之內應該如何評價期刊狀況,可能是個問題。一本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本身也是需要通過多個計量學指標綜合評價的。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h5還是IF,都是對期刊被引用和受關注情況的總體評價,而并不一定反映其中單篇論文的質量。再好的期刊計量學指標用于論文排名也是不合適的。節選自《科學網》
- 2022年SCI期刊最新影響因子正式發布 2022-06-28
- 2021年最新影響因子公布 | 化學、材料科學 2021-06-30
- 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通知: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 2020-07-30
- 最新谷歌H指數公布 | 化學與材料科學 2020-07-17
- 2019谷歌學術指標發布 2019-07-25
- 最新谷歌學術英文期刊排行榜Top100 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