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學所在印刷制備可穿戴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6-03-2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可穿戴電子設備展現出巨大的市場前景;傳感器作為可穿戴設備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將對其未來功能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隨著傳感器向微型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同時測量多個參數的高集成傳感器需要制造工藝和分析技術的創新。印刷技術是實現材料圖案化的有效方式,但傳統的印刷技術制造精度通常在數十微米,而且需要經過感光刻蝕等復雜、易導致環境污染的工藝,大大限制了其在微納米器件制造領域的應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近年來致力于推動印刷技術的綠色化和功能化發展,在功能納米材料的可控組裝、精細圖案化技術、印刷電子以及器件應用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Adv. Mater. 2014, 26, 6950-6958)。通過構筑微米尺度的模板結構,實現了對基材表面液膜破裂行為的控制,得到了精確組裝的納米粒子圖案(Adv. Mater. 2014, 26, 2501-2507);利用“咖啡環”現象制備線寬可達5 μm的金屬納米粒子圖案(Adv. Mater. 2013, 25, 6714-6718);利用墨水的三相線滑移現象制備了具有特殊三維結構的圖案(Adv. Opt. Mater. 2013, 2, 34-38; Adv. Funct. Mater. 2015, 25, 2237-2242);通過噴墨打印磁性墨水制備了特殊三維柱狀結構(Small 2015, 11, 1900-1904);利用軟基材噴墨打印制備了微坑及凹槽結構(Adv. Funct. Mater. 2015, 25, 3286-3294);通過噴墨打印技術構筑微米尺度的電極圖案作為“模板”,控制納米材料的組裝(Adv. Mater .2015, 27, 3928-3933)等。
在以上研究基礎上,他們突破傳統印刷技術中模板和精度的局限,利用微米柱陣列作為“印版”,與含有納米顆粒的“油墨”及柔性基材構筑了類似傳統印刷過程中“印版、油墨和紙張”的三明治結構。隨著溶劑的揮發,氣-液-固三相接觸線有序收縮,納米顆粒在基材上組裝形成周期與振幅精確可控的微米乃至納米尺度的導電曲線陣列,進而得到對微小形變有靈敏電阻響應的傳感器(圖1)。將傳感器貼在被監測者的皮膚上進行數據采集與分析,可以實時監測不同環境和心理條件下人體體表微形變的相關生理反應,如復雜表情識別(圖2),并有望應用于脈搏監測、心臟監護和遠程操控等領域。這種高精度、高靈敏傳感器的印刷制造方法突破了傳統印刷技術的精度極限,將有力推動印刷制造可穿戴電子和其它微納米功能器件的發展和應用。該研究成果作為VIP文章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先進材料》Adv. Mater. 2016, 28, 1369-1374上。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近年來致力于推動印刷技術的綠色化和功能化發展,在功能納米材料的可控組裝、精細圖案化技術、印刷電子以及器件應用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Adv. Mater. 2014, 26, 6950-6958)。通過構筑微米尺度的模板結構,實現了對基材表面液膜破裂行為的控制,得到了精確組裝的納米粒子圖案(Adv. Mater. 2014, 26, 2501-2507);利用“咖啡環”現象制備線寬可達5 μm的金屬納米粒子圖案(Adv. Mater. 2013, 25, 6714-6718);利用墨水的三相線滑移現象制備了具有特殊三維結構的圖案(Adv. Opt. Mater. 2013, 2, 34-38; Adv. Funct. Mater. 2015, 25, 2237-2242);通過噴墨打印磁性墨水制備了特殊三維柱狀結構(Small 2015, 11, 1900-1904);利用軟基材噴墨打印制備了微坑及凹槽結構(Adv. Funct. Mater. 2015, 25, 3286-3294);通過噴墨打印技術構筑微米尺度的電極圖案作為“模板”,控制納米材料的組裝(Adv. Mater .2015, 27, 3928-3933)等。
在以上研究基礎上,他們突破傳統印刷技術中模板和精度的局限,利用微米柱陣列作為“印版”,與含有納米顆粒的“油墨”及柔性基材構筑了類似傳統印刷過程中“印版、油墨和紙張”的三明治結構。隨著溶劑的揮發,氣-液-固三相接觸線有序收縮,納米顆粒在基材上組裝形成周期與振幅精確可控的微米乃至納米尺度的導電曲線陣列,進而得到對微小形變有靈敏電阻響應的傳感器(圖1)。將傳感器貼在被監測者的皮膚上進行數據采集與分析,可以實時監測不同環境和心理條件下人體體表微形變的相關生理反應,如復雜表情識別(圖2),并有望應用于脈搏監測、心臟監護和遠程操控等領域。這種高精度、高靈敏傳感器的印刷制造方法突破了傳統印刷技術的精度極限,將有力推動印刷制造可穿戴電子和其它微納米功能器件的發展和應用。該研究成果作為VIP文章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先進材料》Adv. Mater. 2016, 28, 1369-1374上。

圖1 印刷制備柔性傳感器

圖2 復雜表情的識別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廈大廖新勤 AFM 后又發 AM : 章魚觸手啟發的邊緣智能觸摸意圖識別的傳感器內自適應積分 2025-05-03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變硬彈性體,實現力學性能增強與智能可穿戴一體化設計 2025-04-28
- 告別“電線纏身”時代 - 清華大學任天令教授團隊 Nat. Commun.:研發出可穿戴心電“電子紋身” 2025-04-08
- 中北大學王智教授團隊 CEJ: 通過動態交聯和大量氫鍵制備高性能易降解和可回收熱固性聚氨酯應用于泡沫傳感器 2025-05-06
- 廈門大學廖新勤 AFM:基于梯度超表面結構的事件驅動觸覺傳感器用于自適應抓取 2025-04-28
- 南理工傅佳駿/徐建華團隊 AFM:可持續電容傳感器材料新突破!兼具高韌性和解聚合閉環回收 2025-04-23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王京霞研究員團隊 AFM:在藍相液晶溫度-時間依賴性動態圖案的多墨水協同印刷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