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GDP貢獻率超過90%看以色列如何“玩轉”技術轉化
2016-11-1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技術轉化
有著“創業國度”美譽的以色列非常注重科技研發。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今年初發布的數據,以色列科研投入占GDP的總量為4.2%,位居全球榜首。一個以創新產業為支撐的國家,重視科研投資不足為奇。但令人驚嘆的是,這4.2%的投入所帶來的收益:科技對以色列GDP的貢獻率超過90%。是什么成就了如此高的投入產出比?在對以色列幾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探訪中,記者找到了答案。
以色列擁有十幾所知名大學,還有不少優秀的研究機構。這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方向及優勢學科各不相同,但卻擁有一個共同點——都有規則明確、系統完善的科技轉化流程,有大學或研究所自主經營的技術轉化公司。威茨曼科學研究所的Yeda、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的T3、希伯來大學的Yissum、特拉維夫大學的Ramot、海法大學的Carmel等,都是運營多年的技術轉化公司。
從表面上看,這些公司沒什么特別之處,不過是用了學校的辦公室,借助學術研究的光。但事實上,這些公司發揮的作用,創造的價值不可小覷。以Yissum為例,蜚聲全球的以色列知名創新科技企業MobileEye就是從這里走出的眾多企業之一,其創始人Amnon Shashua就是在希伯來大學研發出了MobileEye的核心技術,并由Yissum為其申請了專利。根據Yissum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公司自1964年成立以來,已經成功將2600多項技術投入市場,孵化出110家公司,擁有9300多項專利。現在,經由Yissum技術轉化和應用的產品,每年銷售額已達20億美元。
“我知道我所從事的研究商業價值不菲,但我只想做一個單純的學者,帶著我的學生們鉆研感興趣的課題。生意上的事應該交給商人去做。”以色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研究院教授莫倫·貝柯維奇直言,“我會在產品成型的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持,但我希望在公司步入正軌、產品上市后,人們只知道這個產品的名字,不認識我是誰”。在以色列,像莫倫·貝柯維奇這樣的教授和研究人員有很多。“我們成立的初衷和經營標準非常簡單,就是幫助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用賺來的錢反哺科研,讓教授和研究員專注于研究。”Yissum前任首席執行官娜娃·索非說。
據記者了解,各個大學和研究所的技術轉化公司都遵循類似的運營模式:發掘有商業價值的研究成果,為其申請技術專利,尋求合作伙伴、融資并成立公司,生產產品并投入市場。由此帶來的收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研究人員個人收益、研究團隊和學校整體科研經費、技術轉化公司的經營費用。
“對于研發成果,T3就像一艘拖船,拖著一艘艘‘技術貨輪’離開Technion這個‘港口’,送往目的市場。對于初創公司,T3就是一位母親,把孩子撫養成人,直至成家立業。”以色列理工學院技術轉化公司T3的首席執行官本杰明·瑟法幽默地打了這個比方。過去3年,T3募集到了4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支持技術轉化。目前,以色列理工30%的科研經費來自T3的科研成果轉化收入。
據本杰明·瑟法介紹,在T3,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變成產品,有一套完善的孵化流程。第一,由T3工作人員追蹤全校各系、各實驗室的技術研發進展,找出適合于投入市場的技術;第二,征得教授、研發者同意后,由T3為技術申請專利,通常會同時在美國、歐洲和中國進行專利認證;第三,為技術做媒,尋找商業伙伴成立公司,將公司放入T3孵化器,并由T3下屬的基金會為其提供A輪融資前的資金支持。第四,孵化完成后,幫助公司開展A輪和B輪融資,并利用公司資源推廣產品。
生產藻類仿生組織黏合劑的Sealantis公司最近剛剛得到一筆來自中國的融資,正計劃與中方合作伙伴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生產并銷售產品。公司首席執行官托馬·法克斯向記者講述了Sealantics成立和發展的故事,其中每一步都離不開T3的支持。最令人驚訝的是,公司核心技術是Technion化學學院某實驗室的研發成果,但其商業價值居然是該校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的學生在一門市場調研課上發掘出來的。
“技術轉化公司就像一個媒人,為技術和市場配對。在做媒的過程中,要融合校內校外各種資源,發動人脈網絡,找對合適的人,并且為他們的結合創造有利條件。”正如娜娃·索非說的那樣,各個高校和研究所自己經營的技術轉化企業,看似名不見經傳,不過是牽線搭橋的“媒人”。但正是這些“媒人”,讓以色列的前沿科學技術快速進入市場,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將教授和研究人員從商業活動中解脫出來,使他們能夠專注于科研,探索更尖端的技術。科技之所以成為以色列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技術轉化公司功不可沒。
以色列擁有十幾所知名大學,還有不少優秀的研究機構。這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方向及優勢學科各不相同,但卻擁有一個共同點——都有規則明確、系統完善的科技轉化流程,有大學或研究所自主經營的技術轉化公司。威茨曼科學研究所的Yeda、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的T3、希伯來大學的Yissum、特拉維夫大學的Ramot、海法大學的Carmel等,都是運營多年的技術轉化公司。
從表面上看,這些公司沒什么特別之處,不過是用了學校的辦公室,借助學術研究的光。但事實上,這些公司發揮的作用,創造的價值不可小覷。以Yissum為例,蜚聲全球的以色列知名創新科技企業MobileEye就是從這里走出的眾多企業之一,其創始人Amnon Shashua就是在希伯來大學研發出了MobileEye的核心技術,并由Yissum為其申請了專利。根據Yissum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公司自1964年成立以來,已經成功將2600多項技術投入市場,孵化出110家公司,擁有9300多項專利。現在,經由Yissum技術轉化和應用的產品,每年銷售額已達20億美元。
“我知道我所從事的研究商業價值不菲,但我只想做一個單純的學者,帶著我的學生們鉆研感興趣的課題。生意上的事應該交給商人去做。”以色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研究院教授莫倫·貝柯維奇直言,“我會在產品成型的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持,但我希望在公司步入正軌、產品上市后,人們只知道這個產品的名字,不認識我是誰”。在以色列,像莫倫·貝柯維奇這樣的教授和研究人員有很多。“我們成立的初衷和經營標準非常簡單,就是幫助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用賺來的錢反哺科研,讓教授和研究員專注于研究。”Yissum前任首席執行官娜娃·索非說。
據記者了解,各個大學和研究所的技術轉化公司都遵循類似的運營模式:發掘有商業價值的研究成果,為其申請技術專利,尋求合作伙伴、融資并成立公司,生產產品并投入市場。由此帶來的收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研究人員個人收益、研究團隊和學校整體科研經費、技術轉化公司的經營費用。
“對于研發成果,T3就像一艘拖船,拖著一艘艘‘技術貨輪’離開Technion這個‘港口’,送往目的市場。對于初創公司,T3就是一位母親,把孩子撫養成人,直至成家立業。”以色列理工學院技術轉化公司T3的首席執行官本杰明·瑟法幽默地打了這個比方。過去3年,T3募集到了4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支持技術轉化。目前,以色列理工30%的科研經費來自T3的科研成果轉化收入。
據本杰明·瑟法介紹,在T3,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變成產品,有一套完善的孵化流程。第一,由T3工作人員追蹤全校各系、各實驗室的技術研發進展,找出適合于投入市場的技術;第二,征得教授、研發者同意后,由T3為技術申請專利,通常會同時在美國、歐洲和中國進行專利認證;第三,為技術做媒,尋找商業伙伴成立公司,將公司放入T3孵化器,并由T3下屬的基金會為其提供A輪融資前的資金支持。第四,孵化完成后,幫助公司開展A輪和B輪融資,并利用公司資源推廣產品。
生產藻類仿生組織黏合劑的Sealantis公司最近剛剛得到一筆來自中國的融資,正計劃與中方合作伙伴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生產并銷售產品。公司首席執行官托馬·法克斯向記者講述了Sealantics成立和發展的故事,其中每一步都離不開T3的支持。最令人驚訝的是,公司核心技術是Technion化學學院某實驗室的研發成果,但其商業價值居然是該校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的學生在一門市場調研課上發掘出來的。
“技術轉化公司就像一個媒人,為技術和市場配對。在做媒的過程中,要融合校內校外各種資源,發動人脈網絡,找對合適的人,并且為他們的結合創造有利條件。”正如娜娃·索非說的那樣,各個高校和研究所自己經營的技術轉化企業,看似名不見經傳,不過是牽線搭橋的“媒人”。但正是這些“媒人”,讓以色列的前沿科學技術快速進入市場,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將教授和研究人員從商業活動中解脫出來,使他們能夠專注于科研,探索更尖端的技術。科技之所以成為以色列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技術轉化公司功不可沒。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朱錦:從被推銷到主動出擊 2014-03-13
- 寧波材料所與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威海中心舉行對接會 2011-03-14
- 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落戶威海煙臺 200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