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與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小組,應《國際材料學評論》(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之邀,基于其十余年來在液態金屬材料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領域的長期實踐和積累,撰寫了專題評述論文首次系統地提出并構建了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新領域。
在這篇在線發表的題為《液態金屬生物材料學:應對當代生物醫學挑戰的新領域》(Yi and Liu, Liquid metal biomaterials: A newly emerging area to tackle modern biomedical challenges, DOI 10.1080/09506608.2016.1271090, 2017)的論文中,作者們總結了液態金屬作為生物醫用材料所呈現的獨特優勢和應用特點(圖1),對國內外在液態金屬生物材料學方面的研究概況與典型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和綜合評述,并剖析了這一新興領域所面臨的科學技術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
液態金屬是一大類物理化學行為十分獨特的新興功能物質,然而其諸多屬性和用途卻長期鮮為人知。作為先行者,中科院理化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團隊在液態金屬領域長期開展了大量研究,率先揭開了諸多全新的科學現象、基礎效應和變革性應用途徑,在廣泛領域實現了全面突破,促成了若干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他們率先將液態金屬推進到一系列重大生物醫學難題和瓶頸的解決上,由此帶來了相應醫學技術的觀念性變革。其中,首創的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被認為是“令人震驚的醫學突破”(Most Amazing Medical Breakthroughs);創建的液態金屬血管造影術、液態金屬栓塞血管治療腫瘤技術、堿金屬流體熱化學消融治療腫瘤法、注射式固液相轉換型低熔點金屬骨水泥、液態金屬柔性外骨骼技術、印刷式液態金屬柔性防輻射技術、注射式可植入醫療電子技術,以及人體皮表電子電路液態金屬直接打印成型技術等,也以其嶄新的學術理念和技術突破性,引起業界廣泛重視。大量原創工作被眾多國際知名科學雜志、專業網站及電視新聞如New Scientist、MIT Technology Review、Daily Mail、Discover、News Week、Fox News、CCTV等專題報道。其中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尤為深遠,論文公布不久通過Google搜索liquid metal, nerve, China有超出1200萬條直接或間接報道轉引條目。上述系列代表性工作在此次專題評述文章中均有闡述和剖析。
近期,理化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還進一步推進了相應技術的進步。在發表于《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的題為《液態金屬作為外周損傷神經的再連接介質》(Liu et al., Liquid metal as reconnection agent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2016, 61: 939-947)的論文中,作者們將試驗對象從之前的水生動物牛蛙拓展至更接近實際應用情形的哺乳動物小鼠上,將封裝有液態金屬的硅膠管與小鼠受損的坐骨神經兩端縫合,由此建立了信號傳導通路。系列電生理試驗發現,經液態金屬手術治療后的小鼠與對照組相比,肌肉萎縮現象延遲兩個月。這項工作進一步驗證了液態金屬在神經修復方面的價值和潛力。
此外,聯合小組還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首次證實基于皮表液態金屬電路傳導的低壓電學效應可有效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相應論文以《基于皮膚液態金屬印刷電子學的黑色素瘤電學刺激療法》為題發表于《臨床與轉化醫學》(Li et 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wards melanoma therapy via liquid metal printed electronics on skin,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6, 5: 21)。研究中,作者們將液態金屬噴涂于荷瘤小鼠的皮表上,作為一種適形性較高的電極來施加電場。這種半液態化電極與傳統剛性電極不同,材料制備及噴印過程十分快捷,且能更緊密地貼合于皮表以及更精準地將電場導往目標腫瘤部位。系列動物試驗及病理切片結果顯示(圖2),經適當頻率和持續時間電學作用后的黑色素瘤體積顯著縮小。新方法促成了一種液態金屬柔性電子學治療腫瘤模式的建立,未來可據此制造創可貼式的黑色素瘤電子治療貼片。
進一步地,聯合小組還偶然發現了一組不同于常規情形的皮表液態金屬電極變形與重構效應。在發表于《應用物理學A》(Applied Physics A)上的題為《印制于生物體皮膚表面的液態金屬薄膜的電學誘發自重構現象》(Guo et al., Electrically induced reorganization phenomena of liquid metal film printed on biological skin, 2016, 122:1070)的研究論文中,作者們在實驗中觀察到,涂敷于離體組織皮膚表面的電極圖案,會在一定外電場的誘導作用下出現變形和自重構現象(圖3),這會對相應的醫學監測與治療帶來不便。不過,有趣的是,這一重構效應在活體組織皮膚表面卻微弱許多,因而并不影響相應的生物醫學應用。造成離體與在體效應存在差異的原因來自組織內血液輸運及活體細胞電學傳遞能力的顯著不同。針對液態金屬的自重構效應,作者們還提出并證實了將其用于構筑體表電學開關方面的用途。
值得指出的是,液態金屬在制造電子服裝類柔性生理信息檢測器件方面也有獨到價值。在發表于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上的題為《在不同衣物上噴印液態金屬電子以構筑可穿戴功能器件》(Gui et al., Spraying printing of liquid metal electronics on various clothes to compose wearable functional device, 10.1007/s11431-016-0657-5, 2016)的研究論文中,作者們探明了液態金屬在不同材質布料上的印刷和封裝特點、耐水洗能力和制約因素,并展示了一款利用手機無線操控的人體紅外溫度柔性監測模塊的應用情況(圖4),相應技術在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有望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液態金屬的發展逐步滲透到多個領域,其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價值正日益顯現。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的引入,為一系列重大醫學瓶頸的解決提供了富有前景的全新思路和途徑,可望催生一些變革性醫療技術體系的建立。
上述研究部分得到中科院院長特別基金及前沿科學重點項目資助。
圖1 液態金屬生物醫用材料的多功能特點及其與傳統生物材料的對比
圖2 基于液態金屬的低壓電學效應治療黑色素瘤方法及荷瘤小鼠試驗效果
圖3 電刺激下離體(左上)與活體裸鼠(左下)皮表液態金屬電極的變形重構現象及機理
圖4 噴印于不同材質布料上的液態金屬及實際制成的柔性無線溫度監測模塊
- 華南師大張振 Small:纖維素納米晶穩定液態金屬Pickering乳液用作光熱、導電直寫墨水 2025-04-25
- 成都大學魏竟江/王清遠團隊、武漢理工大學傅正義院士 ACS Nano:用于電生理學電極替代的多功能傳感液態金屬基分級水凝膠 2025-04-23
- 天科大司傳領/朱禮玉/王冠華/徐婷 AM 封面文章: 木質纖維素/液態金屬復合材料的功能化設計及調控策略 2025-03-31
- 上海理工大學宋文良/余燈廣:聚苯丙氨酸與聚(3,4-二羥基-L-苯丙氨酸)- 用于構建刺激響應納米載體的潛在生物醫學材料 2024-09-18
- 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云兵主任團隊招聘科研助理 2021-05-25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先進材料學域招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