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先生“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捐贈儀式在京舉行
2008-07-0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6月27日下午,根據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先生生前將“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捐贈給國家一級的軍事博物館”遺囑,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物理學部、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聯合舉辦了彭桓武先生“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捐贈儀式,實現了這位兩彈元勛、科學大師的遺愿。
出席捐贈儀式的領導和嘉賓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彭桓武先生的學生周光召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劉永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趙憲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宣傳部副部長李升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長郭得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政委程建國等。
捐贈儀式上理論物理所吳岳良所長介紹了彭先生生平和獎章來歷,歐陽鐘燦院士代表彭先生的遺囑執行人宣讀了彭先生的遺囑,周光召院士將彭先生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親手交給了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館長郭得河,郭得河館長將捐贈證書交給了理論物理所黨委書記牟克雄手中。隨后郭得河館長、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趙憲庚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劉永治、彭先生的學生周光召院士分別講話,對彭桓武先生的無私奉獻精神表示稱贊。捐贈儀式由理論物理所所長吳岳良院士主持。
何澤慧、陳能寬、黃祖洽、張興鈐、胡仁宇、宋家樹、方守賢、呂敏、賀賢土等院士,以及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中科院理論物理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數理學部等單位的領導和代表、彭先生的親屬100多人出席了捐贈儀式。
1915年10月6日,彭桓武出生于吉林省長春縣。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彭桓武先生是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1948年當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35年6月彭桓武先生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9月至1937年6月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院學習,師從中國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教授。1937年8月至1938年7月任云南大學理化系教員。1938年9月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師從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玻恩教授。1940年底獲哲學博士學位。1941年8月至1943年7月在由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薛定諤為所長的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1943年8月至1945年7月擔任愛丁堡大學卡內基研究員。1945年夏獲得愛丁堡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由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狄拉克教授擔任他的答辯委員會主席。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擔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7年底,彭桓武院士抱著滿腔的愛國熱忱回到祖國后,任云南大學物理系教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回到清華大學任教授,后兼課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為新中國培養理論物理人才。1950年5月19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兼任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組組長,參加建所工作,1952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61年4月,任二機部九所副所長,1964年2月,九所改為九院,任副院長。1972年11月,調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長。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一屆所長,4年后任理論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彭桓武先生響應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中來。彭桓武院士領導并參加了核潛艇、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工作。彭桓武院士和他的合作者們,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各種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彭桓武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
彭桓武先生一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獎掖后進,為發展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建立培養我國核科學和理論物理人才隊伍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科技界公認的楷模和典范。
2005年6月11日,90歲高齡的彭桓武先生寫下了將“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贈給國家一級的軍事博物館”的遺囑。兩年之后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讓我們永遠記住彭桓武先生的無私奉獻精神,記住“兩彈一星”精神,為中國的自主創新作出新的貢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龍翔)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