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柔性電子學的發展,可穿戴電子設備正在飛速進入人們的生活。為了實現可穿戴器件的產品化,其供能部件也需要柔性化和高性能化,因此,高性能的柔性儲能器件將越來越顯示出其潛在的市場價值。超級電容器作為一種新型的電能存儲器件,能量密度高于傳統的平行板電容器,功率密度和使用壽命優于鋰離子電池,因而被廣泛的研究。然而,超級電容器在遭受彎曲變形以后,高分子電解質層保持良好,電極材料結構往往被破壞,儲能特性下降。電極材料力學性能的欠缺嚴重限制了超電容在柔性可穿戴領域的應用,因此,兼具力學特性與儲能特性的柔性超級電容器的研制,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近期,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國際實驗室陳韋研究員課題組設計制備了一種MOF結構多孔碳材料,并基于該材料成功構筑了兼具力學柔韌性與高儲能特性的柔性超級電容器。該團隊首先在碳納米管表面原位生長了MOF材料,接著使用高溫退火處理得到了MOF結構多孔碳材料。這種新材料具有高氮摻雜(17.82%),高比表面積(920m2g-1),窄孔分布(2.5 nm)以及高導電性(278 S m-1)等特性。從結構設計上看,碳納米管不僅提高了材料導電性,而且賦予了材料連續性與柔韌性;另一方面,MOF結構則起到吸附容納離子的作用。研究表明,新材料在水體系下測得的比電容高達426F g-1,并且歷經1萬次循環后性能不衰減。該團隊利用聚合物互穿網絡/離子液體電解質層進一步與電極組裝成柔性薄膜超級電容器,實驗證明,器件在遭受扭曲、拉伸以及折疊等變形之后,性能保持良好并且運行穩定,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雜志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7, 27,1606219.)。
圖1. MOF結構多孔碳材料制備工藝
圖2. MOF結構多孔碳儲能特性表征
圖3. 柔性超級電容器性能表征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港澳臺合作專項和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606219/full
- 西安交大張志成教授團隊 Adv. Mater.: 在柔性壓電聚合物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5-04-23
- 華工郭建華、蔣興華團隊 CEJ:具有優異吸波性能和紅外/微波刺激響應形狀記憶功能的自修復型FCIP/RGO/PUU柔性復合材料 2025-04-20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課題組招收博士生(2025年入學)、師資博士后等 - 材料學、化學、高分子、物理、生物學、紡織與纖維、金屬、計算模擬、電子信息等 2025-04-17
- 北理工沈國震教授/李臘副教授、湖南工大許建雄教授 Adv. Mater.: 可植入式無線水凝膠超級電容器實現雙向神經調控 2025-04-24
- 西南交通大學魯雄團隊/浙江樹人學院姜麗麗團隊 Nano Lett:具有生物相容性、能“粘”在人體組織上的全水凝膠超級電容器 2025-02-08
- 蘭州理工大學冉奮教授團隊 Nat. Commun.:肝素摻雜導電聚合物 202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