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火器時代后,古代戰爭中用來對付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的盔甲漸遭淘汰,但人們并沒有放棄對身體防護裝備的追求。于是,防彈衣做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出現了。
最好的防彈衣總穿在罪犯身上
槍、炮等火器出現后,對防彈衣最感興趣的不是軍隊,而是罪犯,最有名的例子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的澳大利亞。那時,以內德·基利為首的一伙匪幫嘯聚山林與英國維多利亞王朝作對。英國政府發出懸賞令,給每個匪幫幫眾的人頭標價8000英鎊。為了在圍剿中生存下來,基利將耕地用的犁縫綴在一起制造出幾件簡易防彈衣。這些防彈衣每件重達44千克,穿戴者雖然行動不便,但能有效防護自己的軀干、上肢和大腿。最終,基利和手下四大匪頭被包圍在一家旅館內。盡管警察的子彈沒有一顆能打穿他們的防彈衣,但手腳等防彈衣防護不到的地方卻被亂槍打穿,終被警察抓獲。
盡管基利的防彈衣效果不錯,但沉重的鋼鐵穿上后行動非常不便,于是人們開始尋質輕柔軟的防彈材料。其實早在19世紀60年代,朝鮮攝政王興宣大院君為抗擊法國入侵,就曾命人用10層以上的棉花纖維制作出能防子彈的“棉質背甲”。1871年,美國海軍入侵朝鮮江華島時,繳獲了一件“棉質背甲”并驚為天物,運回國珍藏在博物館中直到2007年歸還韓國。
1881年,美國物理學者喬治·古德法羅聽說有個商人遭槍擊后毫發無損,原因是他折疊起來放在胸口衣袋中的絲綢手絹擋住了子彈。經過6年的潛心研究,古德法羅終于寫成一篇題為《論絲綢的防彈性》的論文,并開始嘗試用絲綢纖維制作類似中世紀軟鎧甲的防彈衣。
接觸到古德法羅的研究成果后,從烏克蘭移居美國的年輕人卡茲米爾茲·齊格倫也開始探索軟質防彈衣的奧秘。1893年,洛杉磯市市長遇刺后,齊格倫的第一件商用防彈衣也問世了。這款4層防彈衣厚約3.2毫米,全部由絲綢纖維制成,可抵御那個時代大多數低速子彈。為證明這件防彈衣的效果,齊格倫親自穿上它在芝加哥做了一次試驗,讓一名槍手用左輪手槍近距離向自己射擊,結果子彈全部被防彈衣擋下。
齊格倫試驗后不久,一名波蘭發明家也制造出同樣質地的防彈衣并在實戰中得到驗證——從一名刺殺者槍下救了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一命。此后,絲質防彈衣名聲雀起。盡管買這樣一件“盔甲”在當時要花費800美元,但很多人都趨之若騖。當然,最大的買家是當時財大氣粗的各大匪幫。
基利等人用犁片制作的防彈衣,上面的彈痕清晰可見
金屬防彈衣“減肥”能防9毫米子彈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視察薩拉熱窩。大公此行身穿絲質防彈衣,自認萬無一失,但不料槍手向他裸露在防彈衣外的脖子連開數槍。曾救過西班牙國王性命的防彈衣這次沒能護住斐迪南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此爆發。
據英軍醫療部門戰后的估算,如果士兵配發了有效的防彈裝具,將有3/4的戰場損傷能夠得以避免。不過戰前流行的絲制防彈衣防彈不僅防彈能力有限,而且價格昂貴,在戰壕中容易變質,所以金屬制防彈衣仍是軍隊的首選。
第一支正式裝備防彈衣的是1915年英國軍隊。當時,英國陸軍設計局研制出一種“護身甲”。這是一種重達9千克的鋼絲馬甲,雖然能起防彈作用,但重量太大,步兵穿上它,打仗很不方便。因此,“護身甲”主要配發給轟炸機飛行員,以保護他們在空中不受子彈或彈片傷害。為了吸取斐迪南大公遇難的教訓,部分“護身甲”還附加了“脖套”,能保護穿戴者的脖子和肩膀抵御每秒約183米的高速子彈。
“龍蝦甲”。
1916年,德國也為本國的軍隊正式配發了防彈衣。這種防彈衣由硅鎳合金制成,由4塊縫綴在一起的合金片組成,穿在身上狀似龍蝦,因此被稱為“龍蝦甲”。“龍蝦甲”同樣重量過大,很影響行軍和打仗,德軍只能把它發給衛生兵或很少移動位置的機槍兵。其間,美國制造出了防彈效率最高的防彈衣。這種由鉻鎳合金制成的防彈衣被稱為“布魯斯特護身甲”,可抵御“劉易斯”重機槍子彈,但重量高達18千克,很顯然不適于步兵作戰。
戰爭結束后,沉重、僵硬的金屬防彈衣再次退出潮流,多層棉制或布制防彈衣再次大行其道。相比大戰前的絲制防彈衣,棉制或布制防彈衣雖然效果有所不如,但勝在價格便宜。美國的許多黑幫成員紛紛購入,導致警方的小口徑手槍或步槍在他們面前失去了作用,不得不改用威力更大的槍彈。
二戰爆發后,軍用防彈衣的需求重新高漲起來,防彈材料又回歸金屬。由于技術的進步,新式金屬防彈衣的重量大大減輕。美軍裝備研究部門用各種材料試驗后發現,錳鋼是最便宜的單兵防彈材料。用這種材料制成的防彈衣重量僅為4千克,另外,研究還試制成功一種更輕的陶瓷防彈衣。但這兩種防彈衣質地很硬,雖然防彈效果不錯,卻影響身體自如彎曲,因此還是無法普遍使用。
在美國研制出輕質金屬防彈衣的同時,蘇軍也小范圍裝備了SN-42鋼制防彈衣。這種防彈衣厚2毫米,重3.5千克,可抵御德軍MP-40沖鋒槍在100米外發射的9毫米子彈,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野戰步兵來說,SN-42的重量還是有點大了。
蘇軍在巷戰中使用的SN-42防彈衣。
比鋼鐵還堅韌的“凱夫拉”
二戰末期,美國陸軍開始研制非金屬防彈衣,掀起了單兵防護裝備領域的革命。當時,美軍共開發出兩種產品,一種是硬質塑料纖維防彈衣,性能雖好但重量超標,最終沒有列裝;另一種則為以柔克剛的尼龍防彈衣。
據說,尼龍防彈衣的靈感源自一則新聞:“紐約布魯克林黑人區內發生一場槍戰,一肉鋪老板遭搶劫時與強盜對射。老板身中數彈卻安然無恙。”原來,這位老板是個大胖子,厚厚的脂肪層幫他擋住了子彈。受這則新聞啟發,科學家在研究防彈衣時開始從一味追求堅硬向以柔克剛方面下功夫,并發現12層特制尼龍纖維布可收到一定防彈效果。而朝鮮戰爭的實戰表明,尼龍防彈衣的強度不足以抵御步槍子彈射擊。上甘嶺戰役期間,身著防彈衣的美軍面對志愿軍冷槍手依然損失慘重,以致后來在潮濕炎熱的越南戰場上,美軍士兵都不愿穿這種“雞肋”。
20世紀70年代,終于出現了一種非常理想的防彈衣材料——“凱夫拉”。“凱夫拉”是一種軟性纖維,既柔軟如棉又堅韌如鋼。據測定,它的強度是同等質量鋼鐵的5倍,密度僅為1/5。用這種材料制成的新式防彈衣穿在身上,既柔軟伸屈自如,又有很強的防彈能力。
由于用“凱夫拉”制作的防彈衣比尼龍防彈衣重量輕、防彈性能好,所以受到了許多國家軍隊和警察的青睞。數據顯示,截止到2006年,僅美國就有超過2000名警察在“凱夫拉”防彈衣保護下幸存。近年來多次局部戰爭的實例也證明,“凱夫拉”防彈衣確實是士兵們的“裝甲衛士”。
據報道,曾有5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街頭巡邏時遭遇手榴彈襲擊。由于士兵們都穿著“凱夫拉”防彈衣,手榴彈在他們附近爆炸后并未造成死亡和重傷,只有未受防彈衣防護的上下肢受了輕傷。
“凱夫拉”防彈衣。
隨著槍彈性能越來越先進,各國科學家也開發了一些特殊的防彈衣進行防范。
防電子防彈衣:
不僅能夠防彈,還能捕捉來襲炮彈發出的信號,并在幾微秒內處理產生干擾信號,使炮彈引信受騙上當,在距離目標幾百米的地方提前爆炸。
蜘蛛絲防彈衣:
生活在拉美許多國家的一種名叫“金眼”的蜘蛛,吐出的絲有非常好的強度和彈性,是制作防彈衣的理想材料。美國軍方正在對其進行研發,準備利用人工方法產生蛛絲,并采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絲纖維蛋白物,與蜘蛛絲混合后生產制作“蛛絲防彈衣”。
液體防彈衣:
2006年8月英國媒體開始報道剪切增稠液體防彈衣,之后不少國家進行研發,但并非在液體水晶中提煉出纖維,而是用納米二氧化硅加入到聚乙二醇里形成剪切增稠液體,之后將該液體灌輸在凱夫拉織物間制作成剪切增稠液體防彈衣。 液體防彈衣的最大好處是因為其柔軟而能制作全身防護的防彈衣。研究人員在試驗中發現,新型液體防彈衣的防彈效果高出普通凱夫拉防彈衣3倍以上。同時這種防彈衣的厚度比普通防彈衣減少了大約45%,更輕更小,穿起來更加靈活。
- 全新聚合物聚氨酯脲(PUU)打造新一代防彈衣 2017-10-17
- PBO纖維:做防彈衣的超級纖維 2016-12-12
- “蝙蝠俠”防彈衣望走進現實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