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屈指算來,作為審稿人已經超過十年了,為國內外二三十種期刊審過稿件,從最初的戰戰兢兢到現在的從容自若,期間也是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有一些經驗,總結一下,也許對投文章的作者有所幫助。
我的審稿比較嚴格。這種嚴格不是對文章的細節吹毛求疵,而是對文章的整體性要求較高。整體性是指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結果驗證之間的強邏輯性,即,立意要明確有效,證據要絲絲入扣,討論要引人入勝,結論要堅實確定。
所有期刊都要求投稿文章要有創新性。
其實這個創新性所指有些含糊,所以經常誤導一些作者。我認為所謂創新性應該是指立意明確有效。立意明確看似沒什么問題,每一篇投稿都信誓旦旦地在引言中說自己要解決一個重要問題,但恰恰這個自己提出的問題往往很難打動審稿人的心。
審稿人最不感興趣的就是作者自說自話的一些個性問題,審稿人最感興趣的是領域內的共性問題。如果沒有瞄準共性問題,這個立意就有不明確之嫌。明確的立意之后就是立意的有效,也就是你想要解決的這個問題是不是還是問題。如果已經被別人解決了,那么就是無效的立意。
還有一種無效的立意,專指那些在已有研究上修修補補的小改進工作,這樣的研究屬于無限外延,不能說毫無意義,但對于優秀期刊,其立意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如果立意做不到明確有效,你的文章離被拒就一步之遙了。
(圖片來源:pixabay)
證據絲絲入扣應該簡單一些。
現在先進的測試儀器種類繁多,一般性的檢測都能夠解決,所以很多作者以為把各種表征結果羅列起來就可以了。如果這樣寫文章,肯定跟吃自助餐一樣乏味。
證據絕對是要進行認真排列組合和取舍的,排列的原則就是討論的邏輯性需要,就像西餐里上菜的順序。有的作者分不清重要證據和次要證據,二者同等對待的結果就是該說的問題沒說清楚,一目了然的問題喋喋不休。
當下流行的supporting information值得一提,當你把重要證據放到SI中去時,你的文章離被拒就差一半路程了,因為審稿人很可能懶得去查看SI,我認為SI主要是給讀者準備的,審稿人很可能希望在不看SI的基礎上就能完全理解文章。
有了證據,有的作者就放棄了討論,這是懶人做法。
不知各位對廚藝大賽喜不喜歡,列舉證據只是廚師告訴了評委他準備用什么食材,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食材變成一盤佳肴,這是要介紹的,當然火候要廚師自己掌握。
如果說立意是文章的骨架,證據是文章的肌肉,那么討論就是文章的神經,討論部分要讓肌肉協調起來,擁立一個骨架。討論部分是作者寫作能力的體現,要說科技論文是八股文,那么引言和討論是最表現文采的地方,你的雄辯會派上用場,在引言打動審稿人,在討論打動讀者。
過去有些知名的老期刊要求結果和討論分開寫,這其實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討論可以體現作者的思考深度。
(圖片來源:pixabay)
當你做好以上三部分,結論自然就非常堅實。
結論很容易被忽視,很容易被當做摘要的復述,這是有問題的。好的結論是作者通過這個研究對某種規律、方法有了更深的認識,或者澄清了一個迷惑的問題,如果能有一些預測則更好,但這個預測要客觀而謹慎。
以上是我作為審稿人來的一些心得。由于本人才疏學淺,至今也無緣為頂級期刊審稿,但我審稿的期刊種類較雜,最多的是材料類,還有物理和化學的,審稿也頗為不易。
隨著中國投稿量的快速增加,現在很多國際期刊都設有專門負責中國來稿的編輯,我也審了很多同胞的稿件。我認為,相對于發達國家,十年來我國的稿件平均水平提升并不顯著,其中最大弱點是立意的明確有效性,因為我們的跟風研究太多,這樣的研究往往脫離現實,是自說自話,是自我陶醉式的成果。
囿于我的專業是光學材料,我喜歡的研究論文是一種新體系或者一種新方法。方法論的研究尤為重要,當下卻尤為缺少,因此很喜歡看到這方面的論文。我從來不看期刊的審稿指導,只按照自己的原則審稿。
我認為如果把以上環節搞好,這個論文沒問題是好文章。不過,每個審稿人都有自己的偏好,這里也許有些運氣的成分。
- 科技部:獎勵論文發表將被處理 2020-09-30
- 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通知: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 2020-07-30
- PNAS揭示論文發表“潛規則”:現在不發頂刊,以后只會更難 2018-12-26